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时光·回眸·变迁》一块田 两代人

发布时间:2024-07-17 11:04:57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王薇)盛夏七月,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万亩麦田麦浪滚滚,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黄灿灿的光。一台大型小麦收割机正开足马力进行收割作业,在阵阵轰鸣声中,沉甸甸的麦穗被卷入收割机“腹”中进行脱粒……

  看着颗粒饱满的小麦,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小麦种植片区大片长高琦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今年小麦长势好、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腰站子村以生产高产优质小麦闻名,素有“麦村”美誉,2023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这个远近闻名的“小麦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却因为缺粮常饿肚子。

  今年45岁的高琦三代都是农民,还是村里的种田好手。高琦的父亲高生海今年74岁,虽然背弯了,腿脚不太灵便,但回想起几十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过往,思路却格外清晰。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年代,能代替人力的牛马对当时庄稼人的意义不言而喻。 “上世纪60年代种地是‘肩挑人挖,牛犁人扶’,一个生产队有20来头牛,一天下来一头牛最多耕种2亩地。”高生海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有了拖拉机,春播需要忙活一个月才能完成,秋收产量还是上不去。

  缺衣少粮、勒紧裤腰带的穷日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有所改变。1984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生海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日子好过了。“村里的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被3户村民合资买下,村里人都向他们租用拖拉机耕地。”高生海说。

  在高生海的记忆中,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是从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给予农村越来越多利好政策开始的。“1993年,中央发文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给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最激动人心的是,2006年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取消了。”高生海说。    

  一块田,两代人,种田的方式、效益却是两种结果。“他是个现代农民,我是个传统农民。”高生海望着儿子,眼里全是笑意。

  高生海收种基本靠肩挑背驮,浇水采用传统大水漫灌模式;高琦耕作时几十台机械设备齐上阵,采用高效节水灌溉。遇到问题,高琦不再像父辈那样凭经验找答案,而是线上线下找农业专家寻求帮助。

  高琦是从23年前技校毕业后开始种田,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承担起了家里的种田活计。他说:“那时候我种了近200亩小麦和玉米,种得很辛苦,特别是玉米收获、晾晒时全靠人工,辛苦又费时费力。一年下来,全家人能挣三四万元就高兴得很了。”

  2009年以来,腰站子村成立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整合成“一块地”,加快支柱产业“链”式布局,从常规作物种植到发展绿色有机小麦,从单纯种植业到建立农产品产供销全产业链,从农业产业再到三产融合,全村443户村民变“股民”,共享分红荣光、广受发展利好。

  “我们全家95亩地全部流转合作社后,我在合作社当小片区长,收入比以前自己种地提高了很多。4年前,合作社规模扩大,经营土地规模从2009年的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我担任了大片长,带领18个小片区长管理2.8万亩农田。”高琦说。

  近年来,腰站子村全面推行飞防、北斗导航、种肥分离、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播磨一体化等节本增效现代化农业新技术,20万亩耕地仅需114名大小片区长来管理。

  “去年我的工资和奖金是18万元,我媳妇在村上开商店一年也能挣个六七万元,加上入股合作社的分红和土地承包费,去年全家收入36.5万元。我感觉这两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特别有奔头。”高琦说。

  在高琦看来,从父亲那辈到自己这辈,当农民始终不是个轻巧活儿。父亲的时代,牛马在耕地,人在扶犁,从日出到日落,满满的都是艰辛。如今,有了先进的农机具和先进的生产模式,有了国家发展农业、乡村振兴等好政策的支持,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