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时光·回眸·变迁》 段德山父女把驼队建成数字物流网

发布时间:2024-07-17 22:35:20 来源:昌吉日报

  7月9日,在骆运文化展示馆,段德山跟一组骆驼模型合影。记者 王薇 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王薇古道西风,沙漠驼铃,一支驼队穿越时间的荒漠缓缓走来。它们形体高大,阔步而行,驼峰小幅度地左右耸动,两侧挂着的驮囊里装满货物和补给……

  这是7月9日记者在段德山的骆运文化展示馆里看到的一组骆驼模型。骆驼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不禁让人展开思想的翅膀,想象骆驼客赶着驼队在风沙弥漫的古道上艰辛跋涉的历程……

  今年78岁的段德山曾是一位骆驼客——靠牵骆驼从事长途贩运为生的人,在奇台县可谓传奇人物。他年幼时就跟着父辈拉骆驼,走南闯北讨生活。尽管驮运工具由骆驼变成拖拉机,再变成大货车,他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物流配送”的老本行。

  “我父亲段文章是甘肃省民勤县有名的骆驼客,因为拉骆驼留居奇台县老满城。进疆时,驼队驮来的是布匹、茶叶、百货;出疆时,驼队满载羊毛、皮货、药材……”讲述父亲的传奇生涯,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段德山为之嗟叹不已。  

  段德山追忆,新中国成立以后,奇台县驼运户响应政府号召,出动180峰骆驼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驮运战备物资,并成立了奇台县工商业运输业同业工会,实行联营运输,稳定运输市场。

  1958年,奇台县畜力运输高级合作社成立,段德山帮着合作社放养百峰骆驼,骑骆驼放牧是他少年时期最美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奇台县城人口增多,骆驼运输业迅速发展,承担全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至1966年,奇台县畜力运输高级合作社拥有骆驼1500峰。    

  “那时,畜力运输合作社去五彩湾支援石油探测,百峰骆驼组成一队,一峰跟着一峰,一长串首尾相接地排开来,长达数百米,驼铃叮咚,沙尘滚滚,蔚为壮观……”再回首,已是年过古稀,段德山不胜感慨。

  1978年,改革春风吹绿全国各地,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涌现。1983年,奇台县畜力运输高级合作社更名为奇台县第二运输公司,段德山任公司经理。那个时候,拖拉机、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纷纷涌入群众生产生活,骆驼一业独大的垄断地位春雪消融般瓦解,响彻驼道的驼铃声成了追忆。至此,骆驼客们完成了光荣使命,退隐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作为一个特有的时代名词而存在。

  “1987年到1992年是奇台县货运行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公司有300多辆解放、东风、黄河牌货车,我们载着天山南北的货物到处跑,还把新疆棉花运送到了江苏等地。”岁月荣光投射在脸上,段德山流露自豪的神情。

  1995年,段德山成立奇台县汇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4月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在曾经的驼道上,他走出了新路。

  如今,段德山的女儿段希燕继承父业,用一幅图、一张网、一朵“云”,轻松将运输配载、运力交易、跟踪追溯、库存监控、资源调剂等合为一体,铺就了一张数字物流网。

  骆驼客生涯,是段德山一生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尽管年过古稀,段德山却想做一件事情——把他的特殊经历、交通运输业的变化、家乡的变迁说出来,讲给更多的人听。如今,他的想法得以实现。经过5年筹建,400平方米的骆运文化展示馆于2023年10月建成启用。骆运文化展示馆分为《古城奇台》《丝绸之路》《八大商帮》等8个展区,陈列着实物、图片、文字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资料,生动展现了骆运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

  骆运文化展示馆面向社会开放9个多月,近500人次的参观者走进了段德山的“内心”,“倾听”了他和骆驼客的故事,转头再传播出去。每每看到这一幕,段德山心情愉悦,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站在高大的骆驼模型前,段德山手扶驮囊,追昔抚今,感慨万千。他说:“骆运文化,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骆驼,作为骆运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