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时光·回眸·变迁》戈壁花开幸福来

发布时间:2024-07-17 22:38:05 来源:昌吉日报

 

 7月9日,77岁的马国良抚摸挂在房梁上的一口铸铁钟,回忆过往经历。记者 王薇 摄


 7月9日,77岁的马国良抚摸挂在房梁上的一口铸铁钟,回忆过往经历。记者 王薇 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王薇道路纵横,树木葱茏,果满枝头,鸟语花香……从奇台县城驱车向南30公里,便到了碧流河镇西戈壁村——一个“诞生”在戈壁滩上的和美村庄。

  在戈壁滩建新村,源于全国劳动模范、奇台县碧流河镇西戈壁村党支部原书记马国良一个大胆的设想,让这里的人从此过上了“从来没想过”的幸福生活。

  7月9日,记者走进马国良家的小院,一间百余平方米的“农事室”里陈列着从农耕用具到农村生活用品,大到手推车、犁、磨盘、木车轮,小到铜壶、竹篓、煤油灯,300余件老物件保留着祖祖辈辈劳作、生活的印迹,无声“诉说”隐藏在悠远时光里的一些平淡生活。

  “看到这些老物件,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日子……”今年77岁的马国良深情地抚摸着挂在房梁上的一口铸铁钟,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农村生活。

  马国良是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13岁父母双亡后,他来到奇台县碧流河镇洞子沟村当了农民。马国良精明能干、见多识广,1987年当选为洞子沟村三组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人均只有2亩地,全部靠天吃饭,生活缺衣少食。

  “有手有脚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 马国良想,与其在山上挨饿,不如到山下修渠开荒。马国良提出将全村村民迁移到3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定居,另建新村。

  “可大伙不愿离开世代生活的地方,怕种不好地。” 马国良回忆,“我第一个搬下山当表率,然后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1988年春天,全村269位农民走下大山。”

  挖地窝子住,拔野菜吃,喝涝坝水……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创业的每一步都浸透艰辛。

  戈壁滩上新开垦的5000亩荒地离水源太远无法耕种,马国良带领村民们在山区到戈壁近30公里沿线修引水干渠,引来水源,保证了农田灌溉,将戈壁滩变成绿洲。

  到了灌水期,马国良把近百名劳动力安排在整个干渠每个可能跑水和漏水的地方,一旦发现跑水漏水,相邻人员立即赶往出事点进行堵水修渠。当年秋季,5000亩地的庄稼获得大丰收,洞子沟三组收获的粮食创造了历史纪录。

  在马国良的带领下,村民们规划条田、修建道路、植树造林,1990年,300多户村民的洞子沟村改名为西戈壁村,马国良任第一任村党总支书记,西戈壁村人均耕地由原来的2亩增加到14.5亩,人均收入比过去增长了8倍。

  如今,马国良常常感慨:“要不是狠下一条心,我们还在过穷日子。”

  从山沟沟里走出来,马国良将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发展产业上,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一股子干劲,他带着大家在幸福路上追逐梦想。

  “2000年以来,我们将争取的州、县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条田建设、林带建设、居民点建设、道路建设、渠道建设……现在,村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瓜果飘香,我感觉比在城里生活好,大家都感到很幸福。”马国良说。

  “村子如此之美,为何不能发展旅游?”有摄影爱好者来到西戈壁村取景时,马国良从中发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商机,兴奋得几夜没合眼。

  依托奇台县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景区旅游圈,马国良立足本村资源产业优势,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度假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如今的西戈壁村,一家家农家乐相邻而立,仿真茅草屋顶、硅藻泥墙面朴素别致,挂在门头上的玉米、辣椒渲染着乡土农家氛围,游客们在此品尝美食,孩子追逐嬉闹,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2017年,马国良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大型新疆曲子现代戏《戈壁花开》成功首演并荣登中央电视台;2019年,《戈壁花开》问鼎自治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天山文艺奖。30多年来,马国良先后当选奇台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荣获百余项(次)荣誉和表彰。

  西戈壁村在戈壁滩建村的奋斗事迹广为流传,一批批游客幕名而来。乡村旅游兴盛也给不曾闲歇的马国良带来启迪——他正在深入挖掘、活化碧流河镇各村庄历史资源和特色文化,以此推进碧流河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把会讲故事的乡村“印”到游客心里。

  可以想象,假以时日,在越来越多像马国良这样的人接续拼搏下,西戈壁村、碧流河镇,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奋斗故事将会不断地在这块戈壁滩上涌现。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