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礼赞昌吉辉煌70年 建设典范地州谱新篇|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昌吉州成立70周年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回顾

发布时间:2024-09-19 09:38:00 来源:昌吉日报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貌。 □记者 何 龙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从量体裁衣到网购衣服、从填饱肚子到吃遍全国、从低矮平房到高楼大厦、从出门靠走到多样出行、从粮票布票到扫码支付、从端铁饭碗到自主创业、从家书传音到视频聊天……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昌吉州民生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投入年年攀升,民生内涵不断扩展,民生建设日新月异。

  70年光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1954年,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4700万元,财政收入49万元;2023年,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2329.52亿元,总量稳居全疆第二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166元。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州4436户149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于2016年全部实现脱贫。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在全疆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近40万户农牧民喜迁新居,彻底解决了63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一老一小”、残疾人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

  ……

  70年来,一张越织越密的巨大民生保障网,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建设加速跑

  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住宅小区舒适宜人,口袋公园遍布城中……一座充满活力的小城——昌吉市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闪着金光的荣誉见证着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79岁的昌吉市退休干部李存茂感触颇深:“1965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昌吉市只有一条延安路,居民住着土坯房,基础设施寥寥无几。如今小城变大了,环境变美了,生活也便利了。”

  衣食住行,民生之本。吃穿住行的变迁是生活图景巨变的缩影。

  70年来,昌吉州决策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954年前后,玛纳斯、呼图壁、昌吉等县分别建立轧花厂。1962年,玛纳斯县建成全州第一家国营棉麻加工厂。20世纪90年代,昌吉州棉纺针织行业发展迅猛,产品远销全国、出口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穿着打扮、审美情趣不断更新,纯棉织品重新成为时髦。

  70年来,我州餐饮业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我州餐饮行业高度发达。网上订餐、零售送货上门等新业态的涌现,让消费者尽享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

  1954年,昌吉州公有住房发展较快,为土木结构平房。1978年,住宅建设朝着结构合理、布局实用、装饰新颖、外观考究的方向发展。2007年起,昌吉州开始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州已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41714套,为15万多个家庭圆了安居梦。

  20世纪50年代,昌吉州公路交通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到1995年底,两条铁路穿行州境,全州共有公路105条(不含乡村道)。如今,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4万公里,州域内干线铁路里程达482.6公里,建成铁路专用线26条。奇台江布拉克机场顺利通航填补我州机场空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昌吉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围绕水、电、气、路、网等群众生活所需,昌吉州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4%,集中供热总面积8065.9万平方米,城市供气管道长3042.6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7%,实现核心网络区域范围5G全面覆盖。

  改革优化提质,织密民生“保障网”

  “多亏有‘行走的医院’,让我得到及时救治,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一年前突发疾病的情景,52岁的奇台县东湾镇村民陈建忠仍心有余悸。

  “我用‘全科医生助诊包’为患者做了心电图,经过数据分析诊断为心肌梗死。”吉木萨尔县二工镇头工街村卫生室村医朱绪龙回忆,此地距离奇台县人民医院30公里,打急救电话显然来不及。

  朱绪龙让患者尽快服用300毫克阿司匹林,然后让他平躺在汽车后座上,由家人驾车将他送往奇台县人民医院。在奇台县人民医院,经过手术,陈建忠顺利恢复了健康。

  2021年,新疆首个“行走的医院”项目落地吉木萨尔县,每天免费提供来自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100家三甲医院的远程门诊专家号,为全县11家公立医疗机构、50家村卫生室,配备80个全科医生助诊包,实现了村医现场操作、县级医生诊断、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

  吉木萨尔县医疗服务的巨变,得益于昌吉州医疗改革的成功探索。

  从早期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如今的“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健康云平台等智慧医疗……

  70年来,昌吉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药品零差率销售、先诊疗后付费等立柱架梁的民生举措相继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分级诊疗、县域医共体、三医联动等改革初见成效,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健康昌吉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州初期的40岁提高至目前的77.5岁。

  从父母认不了几个字,到自己被推荐上大学,再到女儿读完研究生在中学任教,今年75岁的阜康市民李光华一家三代人的受教育经历,也是昌吉州70年教育发展的微缩影。

  1978年后,从小学、中学到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电大及成人教育,昌吉州形成门类齐全的教育格局。

  2004年起,昌吉州共投入教育经费约651亿元,构建了“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的办学体系。

  截至2023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现,适龄幼儿“应入尽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9.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在全疆率先出台《昌吉州激励教师十条措施》,成立全疆首个地州级教育基金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低矮破旧的校舍到花园式的校园;从沙土操场到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设备……70年沧桑巨变,昌吉州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更加明显,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改进,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

  新疆东方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景象,工装工程师卡米热丁正和同事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党的政策这么好,家乡发展势头这么好,我们建设家乡的信心更足了。”两年前,家住木垒县博斯坦乡博斯坦村的卡米热丁大学毕业后回乡工作,如今的生活让他感到未来可期。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70年来,昌吉州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昌吉州全面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均13万人次以上。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昌吉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

  从初期的养老统筹,到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险种体系,昌吉州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形成职工养老和居民养老两大制度平台,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截至2024年5月末,全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43万人,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今年76岁的吉木萨尔县居民李生辉被疾病困扰的同时,孤独成了他最惧怕的事情之一。老伴去世后,他一直独居。“不过现在好了,自从有了天地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了。”李生辉说。

  老年人日间照料,是一种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养老形式。2023年年底,天地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运营后,这里就成了李生辉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一滴水里见太阳。李生辉的晚年生活依赖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撑,这也是很多昌吉人老年生活的写照。

  “十三五”以来,我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重点抓好民政福利园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养老领域“放管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组织和企业成为供给主要力量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州、县市、乡镇、村四级养老服务格局。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时光无言,历史记忆鲜活如昨。波澜壮阔的70年,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远行之路。在新的征程上,随着每一项“民生清单”的兑现,这条“民生道路”变成通衢大道,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马晓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