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丝绸之路文化丛书》作者访谈

发布时间:2020-12-16 11:05:48 来源:昌吉日报

传承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

——专访《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文学篇主编、新疆作协副主席刘亮程

1608095421(1).png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12月14日上午,在州图书馆二楼沙龙区,《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文学篇主编、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刘亮程,和记者打招呼后落座,开始讲述与“丛书”有关的点滴。

  《翻过时间的牧人》《走马西来》《八匹马》《唐轮台》《玛纳斯河》……丛书10本套约260万字历史文化新著成书之时,恰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文化润疆工程,这是昌吉州落实座谈会精神、践行文化润疆的第一抹芬芳,通过不同方式镌刻的文字、画面,构筑起一道崭新的文化景观。

  丛书经10余位国内知名作家和数10名编务人员历时两年编著、编校而成。《翻过时间的牧人》作者刘予儿的文字清澈、空灵,书中时间之语,结出木垒大地丰盈沧桑的果实;《走马西来》作者陈启文追踪大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背影,重构盛唐时代西域边塞传奇;《八匹马》作者冉正万以平行叙述的方式,呈现天山天池的历史与今天;《唐轮台》大漠孤烟,以文筑台。作者冯杰用诗人之笔,书写了唐轮台和一座边疆新城的前世今生;《玛纳斯河》作者王族讲述了人与河流的依存法则,以及由此建立的生存自信和精神自足……

  几千年来,昌吉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梳理清楚自家的文化家底,这套丛书把昌吉州历史深藏连根拔起又按时序种进沃土。后续,将再推新作。

以文筑台 诗意栖居

——专访《唐轮台》作者冯杰

2.png

  (记者  吴茜)“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轮台。一千多年过去了,“唐轮台”今何在?在《唐轮台》作者冯杰眼中,“轮台”与“雪”相勾连。他的脚印,也留在了“唐轮台”的雪地里。

  经过史料论证和实地考察研究,冯杰愈发觉得唐轮台作为中国边塞美学意义上的一个标识,在文化史意义上,“轮台”早已和龙城、阳关、碎叶、楼兰、敦煌这些诗词中的意象一样,犹如一枚发光的宝石镶嵌在盛世中华。文化上的“轮台”符号已经超越地理上的“轮台”符号,具有无限的散发性和延续性,最后成为爱国符号。

  “诞生于昌吉的‘轮台报国’精神,是国家民族的历史丰碑,更是昌吉人文精神的标志,铸造起现代昌吉的精神格局。”冯杰表示,“唐轮台”这一原本只属于“西域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已然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相信,以昌吉历史上的包容情怀,‘轮台’这一意象将会继续发酵,在昌吉乃至新疆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寻找‘轮台’的意义,已经和今天的治疆方略融为一体,它将以时代精神鼓舞着新一代奋勇前行。”冯杰如是说。

慢时光中聆听自然之音

——专访《翻过时间的牧人》作者刘予儿

3.png

  (记者  刘辉  实习记者  王源)“木垒深厚的农耕文化和广袤牧区的风土人情,都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谈起散文集《翻过时间的牧人》创作缘由,作者刘予儿说,这本书是她多年来在木垒生活和创作的一个沉淀和记录。

  “木垒,保留着一种慢时光和与自然相依的民间生活。她依山而居的一个个自然村落,一个个在转场放牧中寄放四季的牧业村庄,都保有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样态。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大地上的农人和牧人,他们都会把一种生活过下去,都会努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最打动我的。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创造了不见于史料记载的民间历史。”刘予儿说。

  在写作过程中,刘予儿走进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白杨河乡羊头泉子村、东城镇沈家沟村等有百年移民历史的村庄,在贴近心灵的慢时光中,她听懂了草木花开,听懂了刮过木垒大地的一场场风……这些自然之音,可能也是这本书想带给读者的。

  这种来自民间普通人的融合和交流也是新疆长治久安最深厚的基础。作为一名常驻木垒的作家,刘予儿认为,木垒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是北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刘予儿想继续写好木垒故事,继续亲近自然,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的地方去发掘更多有益有趣的故事。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专访《神山博格达》作者赵明鸣

4.png

  (记者  廖冬云)“故乡永远是美好的。离开故乡的人,对故乡都会有一种无限的眷恋和不舍。正是因为这种眷恋和不舍,我才想写一本关于故乡的书,来给读者呈现昌吉州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节点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12月13日,《神山博格达》的作者赵明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明鸣27岁之前生活在新疆,他说他是生活在北京的新疆人。在近3年的创作过程中,赵明鸣数次到天山天池,每次都会有“惊艳”的收获。“如果说人类是一部发展的历史,他一步步走过留下了足迹,那么博格达作为自然之体,则是在接受了人类注入的文化因子后才获得了神性和灵性。”赵明鸣感慨地说。

  赵明鸣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维吾尔语专业,这对于他深入到牧民中获取灵感带来了太多便利。每当牧民热情地邀请他走进毡房,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巴哈力,让他明白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赵明鸣表示,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大家来天山天池旅游的媒介,热爱人文历史景观的游客也可以从中看到在历史襁褓中成长起来的阜康模样。“未来文化旅游市场空间巨大,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势在必行。希望昌吉州能充分挖掘天山天池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赵明鸣说。

一粒种子的考古发现

——专访《天山的种子——木垒的历史和文化》作者肖小勇

5.png

  (记者  刘新新)《天山的种子——木垒的历史和文化》一书从一粒种子的考古发现,探索木垒衣食住行的历史轨迹,讲述木垒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的发展面貌,展现木垒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中西方经济文化曾汇集在此产生交流交往的历史印证。

  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农具、作物种子以及定居的遗迹,探索木垒从早期的狩猎采集,到栽培作物所反映的定居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从动物遗存的发现,识别动物驯养和畜牧、游牧的发生及其经济模式,揭示木垒地区独特的农牧生态的起源和演变,展示农、牧聚落的结构和形态特点。二是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从历史学角度阐述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木垒历史发展。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至今仍然存留的不同时期各类遗迹,包括古城、烽燧驿站、岩画艺术,从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视角,考察木垒在中西交通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面貌,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作者肖小勇表示,这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木垒历史文化的书籍,也是面向专业人士的学术论著,希望众多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木垒的社会历史发展,了解新疆,从一个小地方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厚的历史积淀。

岩画例证共同体现象的存在

 ——专访《天山女神——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文化探新》作者巫新华

6.png

  (记者  王薇)距今3000年左右,天山出现中亚最大规模和最为精美的女神崇拜原始宗教祭坛——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岩画自1987年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关于其文化内涵的主流观点均为原始思维“生殖崇拜”。25年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再次考证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巫新华发现,距离呼图壁4000公里外的四川凉山盐源县青铜树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中的人像图案存在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说,康家石门子岩画曾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播到四川西南地区和云贵一带,而青铜树形器正是中国西南地区汉魏时期广泛流传的西王母青铜摇钱树的来源。因此,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很有可能是早期西王母文化的起源。这表明古代新疆之于中国文明发展壮大之历史过程无比重要,隐喻了西域山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巫新华说:“康家石门子岩刻画记录了这片土地上早期曾经植根性存在过不同部族共同社会文化认同的历史画面,表明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以相似文化为基础的共同体现象。岩刻画文化不仅凝结着智慧,而且凝聚着力量,记录着光辉理论和宝贵经验。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我们在新时代的奋进脚步必将更加稳健铿锵。”

前世今生中探索文旅融合新发展

——专访《天山瑰宝——玛纳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作者王宇

7.png

  (记者  王硕)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天山北麓金色的阳光里,静静流淌着的玛纳斯河,被古人们称为“金版玉底”。“金版”源于河床及两岸出产的黄金,“玉底”则是河床蕴藏的大量碧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宇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记录了玛纳斯碧玉对文旅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王宇看来,玉德几乎凝练了中国人最美好的德行,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党中央提出文化润疆绝非偶然,“润”与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宇说:“我在梳理中华玉文化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孔子提出的玉的‘十一德’、管仲提出的玉的‘九德’,还是许慎提出的玉的‘五德’,其中第一德都是‘温润以泽,仁也’。玉是美德的体现,亦是君子的象征,研究玛纳斯碧玉能够为研究文化润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注脚。”

  在创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王宇没能系统踏查玛纳斯碧玉玉矿,这是他创作的遗憾,也是为后续创作埋下的伏笔。王宇说:“《天山瑰宝——玛纳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一书每个章节都各自成篇,书中详细说明了玛纳斯碧玉不单纯是地域文化现象,将它放大到中华文化的视野中看待,也有其独特作用和意义,希望该书能够成为读者了解玛纳斯碧玉的一本百科全书。”

为河立传 为人立心

——专访《玛纳斯河》作者王族

8.png

  (记者  马晓芳)玛纳斯河,蒙古语,意为河边的巡逻者。新疆作家王族以玛纳斯河为线索,讲述了玛纳斯县(绥来县)从清朝末年至建国70年间,两家三代人与玛纳斯河之间的故事,讲述了人与河流的依存法则,以及由此建立的生存自信和精神自足。

  “玛纳斯县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给我写作提供了支撑。”谈起小说创作的过程,王族侃侃而谈。2019年3月,王族开始构思小说。“因为以一个县写一部长篇小说,特别是框定了一条河流,我担心素材不够,就多次去玛纳斯县采风,发现玛纳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材非常多,我从中又进行了取舍。”王族说。2019年5月,王族动笔写《玛纳斯河》。

  “山峰再高,上面一定有冰雪;流水再大,也离不开河道。”在《玛纳斯河》中,王族运用了大量谚语。“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谚语,使这本书的语言变得有特点。”

  通过写《玛纳斯河》,王族对昌吉州加深了了解。“昌吉州历史沉淀丰厚,比如唐轮台、清代粮仓等,我都比较感兴趣。可能在未来的几年,我还会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写一些关于昌吉州和玛纳斯的文学作品。”王族说。

走进昔日“旱码头”

——专访《古城驼铃——湮没的丝路奇台商道》作者王海英

9.png

  (记者  王薇  实习记者  常文凤)历史上,奇台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尤其是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这里店铺鳞次栉比。骆驼日夜穿梭于市,驼铃声昼夜不息,“旱码头”的美誉成为印证奇台曾经繁华的历史写照。

  新疆检验检疫科技刊物主编王海英依托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宽泛的历史眼光、文学化的语言,完成了对昔日“旱码头”的审视和表达。

  王海英说,古城奇台在古丝绸之路众多商埠枢纽中脱颖而出,源于它位居天山北麓交通要道,更是一个八方通衢之地;同时,它的繁荣源于拥有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商人,古城奇台的商业才盛极一时,而获益更多的是新疆地区。

  除了丝绸之路,还有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之间走了几千年。王海英在书中和访谈中都提及,奇台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不同民族的文化、器物、宗教、文字等都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使得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和丰富。

  王海英说,奇台作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此不了解,是很大的遗憾。她愿以文学方式传承丝路文化,召唤时代精神,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供文化原动力,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同行。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何春泉 实习记者 许乐 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