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天山金凤凰,碧玉玛纳斯”。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天山北麓金色的阳光里,静静流淌着的玛纳斯河,被称为“金版玉底”。“金版”源于河床及两岸出产的黄金,“玉底”则是河床蕴藏的大量碧玉。在《天山瑰宝——玛纳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记录了玛纳斯碧玉对文旅发展的重要意义。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不去玉。”玉是美德的体现,亦是君子的象征,玉的第一德就是“温润以泽,仁也”。“润”与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宇说:“研究玛纳斯碧玉能够为研究文化润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注脚。”
长达近万年之久的玉文化,需要源源不竭的玉料。尽管中国境内产玉地众多,但毫无疑问,蕴藏最富、品种最多、品质最好、影响最大的玉,还是产于新疆,产自昆仑山系的和田羊脂白玉与产自天山的玛纳斯碧玉共同成就了新疆“宝玉石之乡”的美誉。玛纳斯碧玉为全国独有,具有开发潜力。玛纳斯碧玉与和田羊脂白玉一样,都是新疆的名玉。外观上看,和田羊脂白玉晶莹剔透,毫光闪烁,手感滑润,而玛纳斯碧玉则绿光莹莹,青翠可人,质地坚硬。两者各有千秋,被世人视为收藏珍品。
玛纳斯碧玉,因产于天山北麓的玛纳斯而得名,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碧玉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在我国用玉制度的历史长河中地位尊贵。玛纳斯碧玉矿有“皇家玉矿”之称,其所产碧玉在清代乾嘉时期雕刻出众多精美华贵的玉器。因碧玉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中数量稀少,所以清代玛纳斯碧玉所琢玉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其精致程度,都在中华玉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早期历史来看,丝绸之路的前身为玉石之路,早在商朝时期,来自新疆的和田玉石已经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这是中华民族统一共融、共同繁荣的确凿证据。玛纳斯碧玉开发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时期地位尊贵,可以说玛纳斯碧玉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融合开放的特殊文化形式。
本书旨在从中华玉文化的重要意义、玛纳斯碧玉历史文化、玛纳斯碧玉在清代的开采运输、清宫玉器和当代玉器鉴赏、玛纳斯碧玉产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本书涉及古代碧玉器的对比、玛纳斯碧玉矿物学、碧玉历史文化的梳理发掘等内容,由绪论中华文明视野下的中华玉文化和何为碧玉、玛纳斯碧玉的前世今生、“玉痴”乾隆与玛纳斯碧玉的故事、清宫旧藏玛纳斯碧玉鉴赏、品味当代玛纳斯碧玉、玛纳斯碧玉文化产业发展六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各自成篇,书中详细说明了玛纳斯碧玉不单纯是地域文化现象,将它放大到中华文化的视野中看待,也有其独特作用和意义,该书给读者全景式解读了玛纳斯碧玉的前生今世。(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