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不能简单判断好人多还是坏人多。这不是我的目的,就算精确测算出来,也没什么用。我们的痛苦,是因为用错误的方式生活。我想说的是,生活中总有好人,好人就是希望,是光,是甘露。”这是冉正万的小说《八匹马》中的主人公刘思亮的想法,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一个想法。
冉正万是贵州余庆人,在《人民文学》《花城》《十月》《中国作家》发表长篇小说《银鱼来》《天眼》《三两黄金四两水》《纸房》《八匹马》等8部;出版有小说集《跑着生活》《树洞里的国王》《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等7部,曾获第六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新锐奖,长江文艺短篇小说双年奖。为了写《八匹马》这部小说,他买了近百本书,读得昏天黑地,就像怀孕的女人要生下健硕的孩子,必须多吃补品汲取营养一样。
归根结底,细节是一部小说的血肉。正如大学中文系《文学概论》中的观点——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源泉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文学。而读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也是揣摩细节、玩味细节、熟悉细节的过程。活在书籍的孤岛上,触摸人类共性和个性的东西,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或许也会锻造出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精神产品。
冉正万的小说《八匹马》或许印证了这个观点。他的创作风格源于民间、来自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构出具有现代气息和风土人情的艺术空间。
评论家周景雷说,冉正万的小说有较强的文学还原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能深刻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心态,能还原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尤其能还原出地域性文化特质。如果把叙事分为积极叙事和消极叙事的话,显然他的小说属于消极叙事,这种叙事不是试图去把握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而是按照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来推进情节。他的小说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思辨色彩,这种思辨是从朴素的生活经验出发,由现实推导而出,有着极强的把握生活和历史的能力。
所以,冉正万写以新疆乌鲁木齐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八匹马》,就用到了这种文学还原能力。他说,面对一大堆书和即将动笔的长篇,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而其实,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本身就是一部厚重史诗的版本,千年马蹄的耕耘,代代骑手的汗血,都是宏大叙事的开端和源泉。然而作家冉正万的笔却机智地选择从小处写起,从名为筑城(乌鲁木齐)的一家书店、一个处境局促正在为出名而苦苦挣扎的草根作家刘思亮入手,写出了与西部旷野的粗犷、蛮荒不同的现代生活况味,写出了生活在西部都市里的现代人的欲望、焦虑、困惑和挣扎等生活状态;以刘思亮这个人物为线索,写新疆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化与旅游,写出了一个立体的新疆;写都市里的小人物,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细节,写人群中偶尔闪现的美与丑、爱与恨,甚至还有许多中性的,说不清其中滋味的过往时光和稍纵即逝的诗意情感。这就使得这部书有了与读者的贴近性,更容易走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心里。
作家的创作态度是严谨和认真的。他说,为了写好与友谊相关的小故事,他不得不阅读1979年出版的《鲍曼回忆录》,读完后,却没找到需要的情节。作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生活积累,靠在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的游走中接触的人和事。然而,值得赞叹的是,一个贵州作家通过他的笔让我们读到了熟悉的乌鲁木齐、昌吉、阜康、滋泥泉子、甘河子、天龙钢铁厂、天池的传说和博格达峰下的故事……那么清新自然,带着天山雪水的清冽和甘甜。
(王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