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走马西来》(三)

发布时间:2020-12-10 11:46:45 来源:昌吉日报

  陈启文

  这边塞三侠中,岑参最早知道的是王之涣。王之涣,字季凌,并州晋阳人,生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他是这三人中最年长的,比岑参年长二十八岁。晋阳王氏乃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移家绛州。从后魏至隋唐,其家世代簪缨。王之涣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因受人诬谤,拂衣去官。这是一位典型的并州健儿,“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又何必在乎这样一个八品小吏,“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这十五载他漫游河朔,远及河西,在塞外寓居多年,颇有侠士豪放不羁之风,其诗“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道出其风格。王之涣尤善绝句,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乐工制曲歌之,被酒楼歌女配乐传唱,流传甚广。又加之王之涣的诗歌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甚至可以当儿歌或童谣传唱。

  岑参儿时在晋州最爱吟唱的是王之涣的两首诗,一首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世人皆把《登鹳雀楼》列入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但严格说,此诗还不能算是边塞诗。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雀栖于其上,因而得名。岑参儿时就随父亲登过鹳雀楼,而更令他神往的还是王之涣《凉州词》中那神奇的边塞风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说王之涣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开拓者,王昌龄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比王之涣年轻十岁,也是并州晋阳人。王昌龄二十六岁时策马仗剑奔赴河陇,西出玉门关。那时王之涣已三十六岁,岑参还只有八岁。王昌龄比王之涣走得更远,在西北边塞待了三年,苍凉旷寂的大漠风光,戍边军士的壮烈情怀,充满他的心胸,化作一首首令人惊奇叫绝的边塞诗。如其《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共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那时岑参还无缘与他相识,而在相识后再读这首诗,这对岑参几乎是一种语重心长地劝诫,甚至是冷峻的警告:从古至今幽州和并州的健儿都在沙场度过一生,你可不要学那些游侠儿,只知夸耀自己的紫骝骏马啊!

  高适,字仲武,号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生于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比岑参整整大了一轮,但在王之涣、王昌龄面前则是小弟了。

  这三人“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唐人风趣,既以风尘比喻那沦落花街柳巷的女子,又以风尘比喻官宦仕途。这三人当时皆“风尘未偶”。王之涣早已辞去那个衡水主簿,王昌龄则当了一个八品小官,而高适虽生于世代簪缨之家,乃是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却也没有享受恩荫。此时他已三十多岁,几番科考落第,眼看仕途无望,只能到处寻找赏识自己的达官贵人,去做一个幕僚或门客。他也因此而结识了朝廷大臣房琯的门客董大——董庭兰,此人乃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乐师。高适曾作七绝《别董大二首》,其一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是千古绝唱;其二则悲叹老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尽管穷困不堪,但高适却从未穷困潦倒,一直想到要奋翔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这几位“风尘未偶”的诗人同病相怜又情趣相投,其交游相处大抵都在一块儿。就在岑参初出茅庐之际,这边塞三侠在京师演绎了一出“旗亭画壁”的诗坛趣话,并被唐代文人薛用弱饶有兴致地记入《集异记》中。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旗亭即酒楼,古代酒楼皆树有招客的旗帜。三人入旗亭贳酒小酌,贳酒乃是赊酒,需以物品抵押,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后,居贫愁懑,赊酒成都,脱下身上鸟皮制成的裘衣抵押。文人之穷困如此,文人性情之豪放亦如此。三人正在小酌之际,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一个个珠裹玉饰、摇曳生姿地登上楼来。看看这些梨园歌女,她们的日子可比这些“风尘未偶”的士人或诗人爽快得多啊。歌女会宴,必有节目。这三位边塞诗人随即离席,相互偎依,一边围着一个小火炉抱团取暖,一边观看她们的表演。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皆是当时的名曲。而其时正值开元盛世,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唐诗最初便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和歌唱的。王昌龄有号称“诗家夫子”和“七绝圣手”,自视甚高,便与王之涣和高适约定:“我辈各擅诗名却一直未分高低,今日算是逮着了一个机会了,咱们就听听这些歌女们唱歌,看谁的诗编入歌词最多,则为优矣!”

  三人一拍即合,个个都底气十足,好哇!

  片刻,一位歌女拊节而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一。辛渐于史无载,他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昌龄为他送行时抒写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王昌龄一听,兴奋地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一首!”

  接着,又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此乃高适名作《哭单父梁九少府》之开篇四句,从“开箧”见书、睹物思人入笔,而见书思人,想到那逝去的故人愈增哀痛,思念更兼悲痛一发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泪如雨下湿透了胸臆。接着又悲叹,那故人的坟茔何其寂寞,就像扬雄的故居一样门庭萧索。夜台,即坟墓。子云居,指扬雄的故居。扬雄,字子云。诗中以扬雄比喻亡友梁九少府,他和扬雄一样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家里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其故居门庭萧索,却胸怀博大而安然乐道。这何尝又不是高适的自况。

  高适听了,也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一首!”

  过了一会儿,又一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一,王昌龄又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那神情愈加兴奋了,“我两首!”

  当时,王之涣在边塞三侠中得名已久而诗名最高,这些歌女一个接一个地歌唱,唱了好一阵竟然没有唱到他的一首诗。这让他老兄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便对两位老弟说:“嗨,你们听听,这几个歌女都不入流啊,唱的皆是下里巴人之曲,那阳春白雪岂是她们唱得了的!”他抬头打量着几位歌女,忽觉眼前一亮,便指着当中一位像仕女一样梳着双髻的歌女说:“你们等着瞧吧,轮到她唱的时候,若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与你们争高下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二位就拜倒于座下,奉我为师吧!”

  这两位老弟原本就对老兄十分尊重,在心里也甘愿拜他为师。两人听了王之涣的挑战,都使劲地点头,好,好。不过,他们倒也真想看看这位老兄的笑话。又过了片刻,轮到那梳着双髻的歌女开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歌女还真是仪态优雅,音色纯正,那容颜一如阳春白雪一般。王之涣听了,用手指在墙壁上从容画一道,“我一首,一首足矣!”看着那两位如闻韶乐的老弟,他又揶揄道:“怎么样?你们这两个田舍奴(土包子),老夫说得没错吧!”

  三人不禁开怀大笑。那些歌女们听到笑声,还以为是自己唱跑了调,赶紧走过来问:“请问三位相公,何故如此嬉笑?”高适便把三人论诗比高低的事情告诉了她们。这些歌女们久闻三人大名,纷纷弯腰施礼,“我们真是俗眼不识神仙啊,若蒙三位相公不弃,就请过来与我们一起欢宴吧。”这三位穷诗人一听大喜,再也不需贳酒小酌了,他们和这些年轻漂亮的歌女欢宴了一整天,歌女们又对酒当歌殷勤相劝,只把他们喝得酩酊大醉了才尽兴而归。

  这一段趣话也鲜明地体现了唐代配乐歌唱的乐府和声诗并茂的场景。

  岑参还来不及赶上这一出,就是赶上了也还轮不上他。他多么想像王昌龄一样出塞去看看那“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那龙城与阴山,可他身不能至,只能心向往之,听听王昌龄讲讲那西域边塞风景。但哪怕绝美的风景也只是风景,若要在这大唐的天底下混出一番模样来,终须求得一官半职。这是王昌龄走过的一条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从西北边塞返回长安,年届而立,正好赶上一场进士科考,那一榜王维高中状元,又称王维榜。王昌龄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解褐秘书省校书郎”。解褐,这个词真是绝了,一夜之间就脱去身上的粗布衣服,换上了官服。这个秘书郎为正九品上,王昌龄当然不会就此干休。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适逢三十六岁的本命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升迁,毅然决定再试一试,结果又以“超绝群伦”的才华高中博学宏词科魁首。登此科者既要渊博精深的学识,又要优美恢宏的文辞,获此荣者堪称是凤毛麟角,而大唐王朝对这些书生也实在是吝啬,王昌龄作为魁首,仅仅只是迁汜水县尉,为从八品下。汜水县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离东都洛阳很近。这次升迁虽品秩卑微,但地域不错,对于王昌龄也算是差强人意罢。未久,王昌龄又因“不护细行”即不注意细节再迁江宁丞,世称王江宁。

  从王昌龄的人生仕途可知,这一条路走得有多么艰难。唐朝科举如此之难,而升迁比科举更难。这其实是唐玄宗的英明决策:“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在品秩等级森严的唐朝,官秩共分九品三十六级,如品秩最低的九品官就分为从九品下、从九品上、正九品下、正九品上。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天,王昌龄自京师赴江宁,岑参为之饯行,两人把盏对斟,沉默不语,满怀愁绪,欲说还休。岑参为王昌龄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命运而嗟叹,在此圣明的时代,一个高才大器竟然得不到圣主明君赏识,哪怕皓首攻文,也只能发配到江南水乡泽国去当个小吏。那衮衮诸公挤满了朝廷,却只有王昌龄孑然一身渡过淮水,一路上经历几千里风波。他把自己的感叹化入了《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此诗后部分则由叹惋而转入抚慰:“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此时正是被风吹起微雪的季节,王昌龄这一路走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就到了桃花盛开之时,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而虬龙且要深潜屈蟠,黄鹄高飞也不论早晚。终有一日青云直上,宏图再展。最后祝愿王昌龄保重身体,吃好喝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