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驼铃——湮没的丝路奇台商道》第三部分
王海英
从作战对象来说, 这次出兵西北地区也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历代中央王朝进兵西域, 其作战对象往往是比自己落后, 或比自己弱小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左宗棠面临的敌人, 一个是英国扶植的浩罕的阿古柏;一个是侵略野心极大、国力较强的沙俄, 而且也可能直接与沙俄进行较量。他在谈到这两个敌人时说:“安集延帕夏(阿古柏)狡悍能战, 将来非数大恶战不能结局。”“俄在外国最称强大, 战阵与泰西各国大略相同, 火器精利, 亦复相似。”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 没有一定的勇气, 是不敢主动地去挑这副担子的。
俄罗斯的野心急速膨胀, 它已经成功地从一个摇摇欲坠的古老农业王国转型成为一个改革后野心勃勃的帝国, 数十年来, 一直在推进它的边界, 吞噬着中亚大草原上新的领土和人口。没过多久, 大草原南部的更多疆域以及那些遍布亚洲心脏地带的绿洲, 统统落入了俄罗斯的囊中。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末, 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以及富饶的费尔干纳谷地中绝大部分, 都成了圣彼得堡的附庸国, 并且最终都会被沙俄帝国吞并。沙俄帝国此时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庞大贸易交通网, 该网络将俄国的西部边界和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北部的白海与南部的高加索山脉和中亚全都连接在一起。当时的俄罗斯国力强盛, 野心膨胀, 欧洲各国也避让之,仅有英国与之竞争,争夺地域与财富。
1876年, 清朝政府命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军队驱逐外来侵略者, 收复新疆。同年8 月, 清军攻占古牧地、乌鲁木齐、伪王城、呼图壁等城池,乌鲁木齐战役历时三个多月,消灭了阿古柏在天山北部的军队。随后收复玛纳斯之后, 立即挥师南下,向吐鲁番进军。1877 年3 月,清军在刘锦棠、张曜、金顺等人率领下,在七克腾木、鄯善城、胜金口、吐鲁番城、托克逊等地大败侵略军,收复吐鲁番全境。至此,整个天山北路被平,东部收复,清朝政府又恢复了在这一地区的治理权。
左宗棠指出:要想防守中国西边边疆, 只有收复整个新疆, 闭关自守固然行不通, 半途而废也不行。正是从这点出发, 左宗棠才决心把收复新疆作为重要大业坚持到底。
清军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收复天山南北, 进行西征如此顺利的根本原因, 在于战争的正义性, 在于战争得到全国有力支援和各族人民竭诚欢迎。在清军攻打各城的过程中, 得到当地民众和地方首领的配合,全体将士贯彻执行了“勿淫掠、勿残杀、勿抢劫” 的纪律和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不虐待俘虏的政策, 因而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进展非常顺利。
在阿古柏匪帮被消灭, 天山南北两路收复之后, 沙俄仍然迟迟不交还伊犁。1880 年2 月, 清政府正式拒绝批准《里瓦几亚条约》, 于是在2月19 日, 清政府重新任命曾纪泽出使俄国, 谈判另立新约。沙俄以崇厚签订的条约为借口, 称已经签约便不能改约, 但在曾纪泽的一再坚持下, 重新谈判顺利进行。为了增强中方的谈判筹码, 作谈判代表的后盾, 左宗棠利用沙俄对打败阿古柏的入疆清军的顾忌, 于1880年6月, 将行营西迁到哈密, 积极筹备军务,制造声势,并为防范意外情况做好准备。同时,为了 落实武装收复伊犁的计划, 刘锦棠立即派人在中俄边界勘测, 绘出一幅中俄边界图及草拟了进兵伊犁的计划, 一并寄给左宗棠。正是因为左宗棠、刘锦棠等爱国官兵对《里瓦几亚条约》的坚决 反对和积极备战, 清朝代表才在谈判桌上不断取得进展, 尽管后来签订的中俄《圣彼得堡条约》(又名为《伊犁条约》),仍然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伊犁也未能完整收回。但毕竟在当时客观条件下做到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无奈之余, 亦觉安慰。当时的英国人曾评论道:“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于中国来说, 因为左宗棠“已经准备好有效地去使用武力”, 所以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与订约, 少丧失了部分领土和政治经济权益, 这种事情在中国苦难深重的近代史上还是少有的。在规复新疆的斗争中, 左宗棠“不为恫喝所动, 不为狡诈所欺, 不碍和局, 不落空谈, 不狃目前之无事而忘隐患,亦不专力未然之患而舍当前切要之图”。这突 出地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远见和才干, 以及坚决地、不妥协地反对侵略的品格。新疆能够失而复得, 同左宗棠是分不开的, 他的这一历史功绩,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收复新疆后, 左宗棠审时度势, 向朝廷提出新疆建省之议, 将新疆建省列入日程。他认为, 此事在新疆赴京收复和西征大军未撤之时定夺最为适合。左宗棠的努力再次取得成果, 清政府最终认可了他在新疆建省的动议。1884 年11 月17 日, 清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甘肃新疆省。翌日, 任命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 加兵部侍郎衔, 不久改为兵部尚书衔, 督办新疆军务, 统一指挥全疆各军,筹办边疆防务,省会设在迪化。全省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4个道, 下辖6个府, 10个厅, 3个州, 23 个县。
二、康雍乾平定准噶尔作战中的粮运
准噶尔部崛起后, 准噶尔的统治者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阿睦尔撒纳等均将西北、漠南蒙古视为其势力范围, 并企图重建蒙古帝国。准噶尔部贵族的政治野心, 清朝统治者显然不能容忍。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一直将其视为清王朝维护 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心腹大患, 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方取得平准战争的最终胜利。在这场前后历时70余年的较量中, 清政府一直伺机进攻。但是, 康熙末年到乾隆前期, 由于正值准噶尔势力鼎盛时期, 清政府只能边战边和, 派西、北两路重兵把守边塞。乾隆年间, 清王朝势力发展到极盛, 而准噶尔部的内乱正好被清政府利用, 乾隆帝派兵进军西域, 取得了对准噶尔战争的最后胜利。当时,西域就处在准噶尔的势力范围内,只有哈密、巴里坤尚在清朝的控制中,驻扎着军队。
这不仅是双方的一场军事较量, 也是一场双方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较量。在平准战争中, 清政府投入了大量官兵。康熙帝为解决准噶尔问题, 先后三次对噶尔丹用兵:乌兰布通之战中清 军前后投入军队、厮役约10万人;昭莫多之战中清军约9万人;1697年, 清军投入兵力为2000余人。平准援藏战争中, 清军分南、北、中路进剿,约7万人。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对噶尔丹策零征战期间,清军投入兵力人数在不断增加。1729年,北路共有官兵约24000余人, 西路共有官兵26500余人。到1731年, 北路兵丁大约40000人, 西路兵丁也达到了32000人。和通泊之战后, 清政府先后又调派22000兵丁,增援西、北两路。乾隆帝为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先后两次用兵新疆。1755年,清政府在对达瓦齐用兵之际, 共派兵50000 人。此外,西、北两路还有部分驻扎兵丁。1757 年3月,清政府命兆惠率军7000名,进剿阿睦尔撒纳。由此可知,清军投入兵力之多。
清初今蒙古国地区的驿站(也就是草原北路)也相对完善, “外蒙古北路驿站, 皆由阿尔泰军台达之。自出内扎萨克四子部落境起, 由第十九站奇拉伊木呼尔至赛尔乌苏凡六站, 由赛尔乌苏至哈拉尼敦凡二十一站, 由哈拉尼敦至乌里雅苏台凡二十站, 由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凡十四站, 是为阿尔泰军台。由赛尔乌苏至库伦凡十四站, 由库伦至恰克图凡十二站, 以备巡查卡伦并达俄罗斯互市。由乌里雅苏台至近吉里克卡伦凡九站, 由科布多至索果克卡伦凡八站,以备巡查卡伦。皆为喀尔喀官兵供役”。这一较为健全的交通体系, 有利于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便于军粮物资的运输。
京师至嘉峪关的西路的设置, 由京师到陕、甘至嘉峪关设有两条官道,即皇华驿和捷报处。皇华驿“从北京向西南经过保定、
太原、西安,然后折向西北经过兰州, 在武威县同捷报处合成为一路,再经过肃州到达嘉峪关”。这条官道经过河北、山西、陕 西、甘肃,长达5390里,沿途设有96个驿站。捷报处从北京出发, 沿途经过宣化, 在张家口、大同前后的张家口驿站和杀虎口驿站分道,然后经山西北部、陕西北部的神木、榆林、靖边等县以及 灵州花马池到宁夏府, 再稍向西南到中卫, 折向西北到武威县同皇华驿会合到嘉峪关。这条官道长4560里,沿途设有148座军台。交通体系的建立和驿站的设立, 为之后平准战争中的军粮运输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平准战争中, 前线所需的军粮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出征官兵直接携带,其余大部分,都依靠运输。康熙帝在对噶尔丹征战期间, 军粮基本都由官方随军运输, 运输成本巨大。自康熙末年起,清政府在官运的基础上,开始雇商、雇民运粮。此后,北路军粮主要依靠商人输送。西路军粮也不再单纯地依靠官运,还经常由陕、甘地方官员雇觅民力,趁其农闲之时输送军粮。为保证军粮的顺利运送,在运粮沿线设立台站,并派重兵押运或护送军粮。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这是古代战争的基本原则。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所需军粮之多, 可想而知。清政府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与其健全的后勤保障密切相关。为保证前线战事, 清政府十分重视军粮的供应。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主要在北部边疆和西北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多沙漠戈壁、高山、荒原,道路崎岖,且多山路, 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特别是西北地区地域辽阔, 多戈壁沙漠,并且,距离内地路途遥远,人烟稀少,与内地的联系主 要依靠骆驼, 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而交通又不便利, 沿途驿站体系也不健全,这些都增加了军粮运输的难度。所以,军粮补给十分困难。因此, 如何做好战争的后勤供应及接济的保障工作,对于前线的进展十分重要。然而,清朝并没有独立的后勤领导指挥机构。因此,后勤保障工作由皇帝直接总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军机处协助其办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对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有着清晰认识,所以无论是对于军粮、运粮牲畜的筹集,还是军粮的运输都十分重视。
清政府在平准战争中所耗费的军粮巨大。军粮供应及其运输是战事军队作战的基本保证。因军队深入漠北、西北作战,沿途无法获取补给,所以进剿所需物资全靠转运。1696 年,康熙帝在对噶尔丹用兵的过程中,因于成龙所运军粮未按时到达, 导致清军未能抓住战机,一举歼灭噶尔丹。而噶尔丹也抓住这一机会,趁机逃窜,“噶尔丹逃窜已远,沿途溃散”。这也导致了清军不得不于1697 年再次出征。为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清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军粮。其中,以仓储调拨、采买、屯田三种渠道为主。清政府还通过鼓励捐纳、接受捐献的形式来筹集军粮。此外,前线的士兵还通过攻敌获取、从随军贸易商人处购买等形式获取军粮。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准战争中,各个时期的军粮供给途 径各有侧重。康熙帝在对噶尔丹用兵之际, 前线所需军粮主要由中央府库和各地府库调拨, 辅之以采买、捐纳等形式。自康熙末年清政府在西北对准噶尔用兵为始,到1757 年,平准战争胜利,西、北两路军队的军粮来源渠道发生变化, 以屯田收成、地方仓储调拨、采买三种渠道为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后勤保障 都是皇帝做总指挥,人力、物力、财力,军粮、军需物品的运输都能得到保障。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对西北用兵过程中,雍正皇帝鉴于前线官兵劳苦,命令官兵在遇到战事之际或农忙之际,提高口粮标准。1732年4月,雍正帝谕办理军机大臣等:“西路兵丁口粮,从前议定每名日支粟米八合三勺, 或炒面一斤,驻扎之时,本无不足。唯有事行走,及对敌之际,昼则追奔攻击,夜则防范巡查,非驻 扎之时可比 ,恐旧数稍有不敷,嗣后凡遇此等日期,著每名日支粟米一升,其应支炒面之日, 每名日支一斤四两,俾兵丁等口粮宽裕,以昭朕格外加恩之至意。至分派屯种各兵,耕耘播耨,胼胝为劳,其耕种之一月内,所支口粮,亦照行走攻战之兵,米面一体增给。着即传谕大将军岳钟琪等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