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唐轮台》(四)

发布时间:2020-12-17 18:01:40 来源:昌吉日报

  《唐轮台》第四部分

  冯杰

  昌吉古城即轮台

  “轮台国魂今犹在,天山为之久低徊”,“先有轮台屯垦,后有迪化修城,再有新疆建省”一说里的地理意义,指的就是昌吉市的唐轮台。

  唐人早已着手,在史料里把轮台地理位置固定。为了理论和佐证充分,我查出《新唐书·地理志》有关史料:“北庭大都护府,本庭州……贞观十四年平高昌,长安二年为北庭都护府,县四:金满,轮台,后庭,西海。”“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至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又渡白杨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过思浑川、蛰失蜜城,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水皆北流入碛及入夷播海。”

  地理文字很枯燥,在北疆感受历史的日子里,我手里有一张薛宗正先生参考使用的历史地图,参考《新唐书》这段文字,上面标明北疆一路的城池,在纸上一一耸立,看起来一目了然,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境内)往西300余里才是轮台县。距离上对比轮台就在昌吉境内。昌吉古城位于昌吉市东北角,老县城东侧,呈长方形,俗称唐朝城,就是前世轮台。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黄文弼考察昌吉古城,那时昌吉“旁有一破城垣,高丈许,中已种庄稼,周约九里许,城南有大墩,审视瓦砾,均为红瓦”,他考察建筑构件,结论“疑为唐代所筑”。考古学家陈澄之考察,记载城垣尚在,有二土墩,高达丈许。考古家薛宗正先生五十年代刚到昌吉,此城城堞俱全,巍然屹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渐遭破坏,八十年代初,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派考古人员作过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很详细: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约6厘米。1964年时还残存东城墙500米,北城墙600米。残存城墙最高约6米,墙顶最宽处约3米。北城墙基本完好,有15个马面,瓮城以西8个,以东7个。马面宽约19米,间距约30米。古城内南北向又分个大土台,主高约5米。土台用土坯垒砌,土坯长宽20厘米,厚12厘米。但另4个土台为夯筑,夯层厚约8厘米,与城墙的筑法一致,说明这些土台与古城墙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由于基建施工,在古城内发现了两处较重要的遗址和文物,出土过唐砖。

  许多文物毁于建设,尽管有时代局限,但从文化历史价值而言,不能不是遗憾,中国之多,何止昌吉。薛宗正先生说80年代遗址严重被破坏,南部已为市区吞噬,仅卫校内存一墩,和北墩呼应,西部划为公园,尚有部分残墙。北部辟为居民区,城垣被陶瓷厂、预制厂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包围,消解在日常生活的气息里。

  2019年初春时节,我和白钰群在寒风里来到残存的遗址,依然能感到昔日犹存的气息。白钰群说当年薛先生曾收集了两块莲花纹方砖,这周围的居民把文物盖菜窖使用。我后来特意到昌吉市文博馆,看这些精美的唐代莲花砖。它们是1987年由昌吉考古队在昌吉古城南侧发掘出的,有100多块。数量之多,体积之大,证明唐代在这里有一处重要的建筑。

  这种高品位的莲花纹方砖一般城池不会有,只有在作为都护府的北庭故城发现过,同样出土过莲花纹瓦当,莲花纹方砖,方砖大者41厘米,小者31厘米,可见面积较大,都是典型的唐代遗物。

  白钰群无不遗憾地对我说,他在十多年前,记得在古城遗址处挖出来四个大石墩子,一般建筑不会这么大,石墩子一直存放在市文化馆广场,路过常见,昌吉人不当回事,后来消失不见,等觉得有价值时,又下落不明。莫非那些沉重大石墩插上翅膀,又重新飞回唐朝?石墩对于轻视历史者是这样表达。何止昌吉,那个年头包括中原,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唐 轮台代,国人普遍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无意识却在无意破坏着。一位朋友讲他在京亲戚,曾用一件黄花梨家具换过一台日本电视机。昌吉唐城在建设中逐渐蚕食,我眼前看到唐城仅是昌吉公园的一段,唐城遗址紧邻就是一排一排住户旧房,冒着炊烟,唐城遗址逐渐在两头的民居里被切香肠一样退缩变瘦。我翻出昔日考古学家陈澄之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字:“本地人把这地方叫做唐朝城,但本地人至今其固执地绝对禁止侵犯这一故城墙,他们迷信是,犯则非雷雨交加,即本身病狂,即使真诚地告诉他们,这土里有黄金,这地下蕴藏着石油的苗脉,亦复不为之动。”

  这是60年前昌吉本土人对古城的敬意。在经济建设大潮澎湃里,敬古之意荡然无存。学者断定“轮台昌吉说”在此有了学术理论依据,多年来,昌吉古城轮台之说所以不被重视甚至漠视,不是学术缺乏,也不是论据不足,而是有一个大家不肯道破的原因,轮台地理位置在乌鲁木齐域外的昌吉市,不属于自治区首府辖域。昌吉轮台之说不仅在学术上可以存在,在昌吉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上,同样有着开拓的空间。对昌吉轮台的定位研究、挖掘开发、无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美学探讨都有多重意义。从人文意义上讲,轮台早超越一方城池概念,它是西域一体多元文化、多种民族并存的见证,是中央王朝有效统治西域的一方勒石,是民族历史记忆的一方刻石、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一段台词。

  唐轮台可以作为一个中国色彩的符号,一块中国爱国教育的文化酵母。诞生于昌吉的“轮台报国精神”,是千年耸立的中华脊梁,是国家民族的历史丰碑,也是昌吉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志,同时也是全疆国家理念的重大体现和最好的教育载体,能挖掘呈现,铸造现代昌吉的精神格局。以昌吉历史上的包容情怀,“轮台意象”继续发酵,会在昌吉大地展示出新意。

  退步而言,轮台具体在哪里还可以继续争论,但轮台已经存在,放到国家层面之上,它是一个边塞美学符号,和中国文化史上西域里的敦煌、楼兰、龟兹、龙城、碎叶、阳关一样,内涵充满文化魅力,在此,还没有加上一个轮台———“唐轮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