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天山瑰宝——玛纳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二)

发布时间:2020-12-28 17:56:51 来源:昌吉日报

  王宇

  六、玉文化可以凝聚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中华玉文化的构成体系中,新疆玉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纳斯碧玉是新疆的瑰宝,闻名中外,但玛纳斯碧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名贵美观,更重要的是其自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所具备的精神属性,其自古以来就是新疆与中原融为一体的物质见证。

  玉石产自新疆,却在中原开花结果,这是中华民族统一共融、共同繁荣的确凿证据,也是我国西部和中原地区几千年来文化和物质交流的最有力证明,玉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融合开放的特殊文化形式,也是最具有地域性的新疆特色文化之一。深入研究玉文化,对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用事实证明新疆自古以来与中华文明同为一体极其重要。

  国家认同是一种最基本的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的认同感,是维系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基本纽带。作为中国特色和新疆地域特色双重特点的玛纳斯碧玉,已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矿产,对于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价值,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文化润疆的作用,在实现文化认同上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

  第二节 玉器时代

  关于中华文明,总是说有5000年历史,这是按照《史记·五帝本纪》最早的记载,然而5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并没有文字发现或像古埃及古巴比伦一样的城市、金属等象征文明的考古遗迹,那么中国文明5000年的历史证据在哪里?总不能用神话或者口耳相传的传说来验证,有没有现实的物质作为印证?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渊源”。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是5000年前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物质载体之一,玉无疑是一个探讨中国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最佳切入点。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探讨中国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不能仅仅依托于文字,因为夏及史前更早的时期都没有文字,商也是19世纪末才发现殷墟的甲骨文,更应该倚重于考古发掘的实证资料,因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像别的古老文明的起源一样,这一历史阶段正在文字萌芽或初创的时代,纵使有文字记载,也不一定能保存下来,所以这只好主要地依靠考古学的实证资料作证。中国文明的起源和玉器时代的确立,具有改写中华文明历史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华五千年文明,包括《史记》里所记载的五帝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有一个重要的现象:玉器的大量出土,也由此引出了关于“玉器时代”的说法。提起玉器时代,它是与其他三个时代相关联的。国外考古学家根据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历程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时代,自20世纪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华夏大地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玉器时代的概念孕育而生,相对应古代文献也有记载,东汉袁康在《越绝书》中记载了楚王与风胡子的对话,其中谈道: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者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斫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斫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这段话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很大,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区分了“玉”和“石”。风胡子说以石为兵和以玉为兵的不同,石和玉完全是两个概念,而现在很多人把美丽的石头都称为玉,这其实是断章取义了汉代许慎的定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确说过玉是“石之美者”,但后边除了玉石特征之五德外,在以玉字为偏旁的其他字里还明确说了“石之似玉者”和“石之次玉者”。其中“石之似玉者”有20个字,分别是:瑀、?、珢、图片、璅、琎、?、璁、琬、琂、璶、琟、瑦、瑂、璒、?、玗、瑎;“石之次玉者”6个,分别是:玤、玪、琇、玖、图片、玽。所以说这直接区分了玉和石的不同。举一个例子:珉,《说文解字》释意也是“石之美者”,但是没有“玉”后边的五德,也就不是玉,但与玉有关。那到底玉和石有什么区别?以现代矿物学的检测来看,这涉及玉的物理特征,玉是透闪石,如现在的“和田玉”。古人很厉害,他可以通过目测和使用来完全区分玉和石,而关于玉的物理特性,其实也是“玉德”所指明的特征。

  《礼记》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谈玉和珉的区别。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可见孔子用的不止五德,而是十一德。刚才谈到了玉的物理特性,其实完全可以一一对应。温润而泽,代表了玉的润度;缜密以栗,代表了玉的密度;廉而不刿,代表了玉的韧性;垂之如队(坠),还是说明了玉的比重大、密度高;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这说明了玉材质的特殊性,也就是清脆悦耳,古人说“佩玉锵锵”,玉会发出石头所没有的声音,与透闪石的材质有关;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这是因为玉是透闪石,瑕瑜自现,材质的好坏一目了然;孚尹旁达,表明了玉色彩的丰富,比如说和田玉就有白、碧、青、墨、黄五大色系;气如白虹,表明了白玉的尊贵,古人尊白为贵;精神见于山川,因为玉产自山里,是山川精英;圭璋特达,圭璋是聘礼的重要载体,君主拿圭璋聘贤德之人,被聘的人要返回圭璋给君主,代表德行;天下莫不贵者,这表明了玉至高无上的贵重价值。

  区分玉和石是一个前提,这说明了玉不是普通的石头那么简单,玉就是玉,古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因为玉的内在物理特性致使能够区分玉和石的差别,并赋予了玉政治属性和精神价值。这就涉及了“玉器时代”中玉的第二特征。

  二是界定了玉的一个功能——“为兵”。也就是说,玉曾经作为过兵器,这也是“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而玉作为兵器可以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佐证,无论是砍砸器,还是戈,这些都是明确的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权最重要的支撑之一,黄帝时期玉作为了军事“唯一”武器而存在。

  三是明确了玉在黄帝时期的地位——“神物”,这其实也是史前玉器最重要的属性,也是国之大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祀”,这又涉及祭祀的权力,反映了距今4700年前的黄帝时期玉“通神”的重要功能,特别在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四还是关于“夫玉亦神物”这句话,“亦”字说明了:不止黄帝时期玉是神物,在黄帝时期之前的石器时代,玉就已经作为通神事神之物而存在。考古发掘证明,无论是红山文化的祭坛和女神庙,还是良渚文化的玉琮等大量礼器,都可以佐证玉作为“神物”这一通神之功能。此外,“夫玉亦神物”还隐含了一个信息,就是黄帝时期玉还具备神物之外的其他属性,也就是权力象征、特殊兵器、区分等级和实用装饰等功能。

  五是通过“伐木”和“断木”的区别,说明了石和玉硬度、韧性等物质属性的不同,刚才在第一点里已经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是古人朴素的生产生活经验,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玉的使用和出现,最早就是源于古人对于玉这种材质硬度的认知,古人生产生活一般就地取材,在渔猎、耕种、打磨等生产生活中发现了玉这种材质不同于一般石头,伐木和断木一字之差,可以看出玉的最初的实用功能,玉的坚韧属性使得玉脱颖而出。

  六是“斫地”,《说文解字》里“斫”作砍意,意思是玉可以用来砍地,砍地这就又说明了玉的一个属性,应该是耕种,那么就涉及一个玉制器物——牙璋。

  七是“圣主使然”,说明使用玉的人有严格的界限和等级,圣主是谁?风胡子没有明说,但从黄帝时期到后边的“禹穴”,可以得出应该是黄帝到大禹中间的“王”们,按照古史的记载,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华大地也有自己的英雄时代,这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即始于“以玉为兵”的黄帝终于“以铜为兵”的禹。由此可知,我国是在由玉器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完成了向文明的过渡,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八是“死而龙臧”,这反映了黄帝时期已有葬玉制度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古人对于玉与生死关系的理解,这与玉的“通神”“通灵”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所有史前墓葬中,玉器都是最高等级的陪葬物。

  九是“玉器时代”的提出。虽然风胡子没有直接提玉器时代,但他在对话中明确划分了石、玉、铜、铁四个时代的区别,张光直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对玉器时代的思考,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载体,玉的确是原生性、最能代表中国5000年政治文明的物质载体。臧振先生在《“玉器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一文中认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相互佐证,证明玉器时代的存在。他认为,《山海经》《穆天子传》《逸周书》《管子》等书中有关昆山美玉的记载都是历史真实的展现。而西北玉石之路的开通又必然促使北方草原或河西走廊成为一条生命力极强的大道,一条联络东西部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于是我们看到,殷墟妇好墓、西周晋侯墓、上村岭虢国墓、随县曾侯乙墓、满城中山靖王墓、广州南越王墓……举凡规格较高的大墓,必有丰富的玉器随葬,且其中大多为昆山美玉。这些玉料,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来到中原的。玉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原来,在2000年之前,从“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早期铁器时代”,玉文化犹如一个杠杆、一个枢纽,已经把东西南北的中华各民族拧到了一起。邹昌林在研究中国古代国家和宗教中也发现了玉器时代的重要性,他说,玉器时代是否是文明时代,目前虽还有争论,但由于发现了大量的这个时代的古城址,看来随着考古的发现,将其明定为公认的文明时代,已经为时不远……玉器文明被完整地保留在中国传统之中,这是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色。由于玉器特别注重本身内在质地的精神气质,所以,中国文化从文明起源之初起,就是特别注重精神追求向道德方面发展的文化,这与中国的传统完全是一致的。

  从政治学角度看,比玉器时代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风胡子这段论述基本诠释了玉在我国政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探究玉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关系,前提是要了解玉在我国史前文化中的使用。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从古猿类进化到人类一共经过将近1000万年,人类真正的形成时间距现在有将近200万年。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形成文明社会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是按照文献记载也只有5000年左右的时间,相比较人类形成的时间是特别短的,我们现在研究的历史基本上也都是从我国建立文明社会之后开始的,形成文明社会的前一时期是新石器时代,这个阶段距离现在差不多有一万年了,在文明社会形成的前5000年,是新石器时代发展最为快速、取得进步最大的时期,所以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古代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依据我们国家古代历史传记对于新石器时代发展的记录,其发展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发源地:因为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所以这四大发源地都是紧靠着我们国家几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黄河和长江以及辽河,还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适合人们生存,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人们大都在这几个地区定居,其他地方也出土过玉器,对于研究我们国家玉器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综合形成了辉煌的中华玉文化。

  我们国家新石器时代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玉器发展的初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玉器快速发展的时期。首先介绍第一阶段,时间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后的3000年左右,距离现在大约有8000年,玉器出现了萌芽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区域,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和辽宁,以及中原地区和浙江等地,这些地区都根据各自自然风光以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玉器文化,在后续的研究中以及考察当时出土的文物可以发现,当时生产的玉器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用具,并没有非常独特的文化装饰作用,外观也都比较单一,说明当时的人类最看重的应该还是玉器的实用性。

  第二个阶段玉器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从时间上距离现在大约6000年前,发展到距离现在4000年的阶段,中间这2000年玉器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代表的含义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社会形式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人类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了文明社会,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几个著名的文化地点,包括东北、山东和华中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对这些地区文化的形成的发现是由后来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曾挖到非常多的玉器,相比较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玉器结构更加合理,外表更加美观,人们使用越来越方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数量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玉器生产的种类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需求。出土的文物中带有图像的也特别多,最明显的就是动物的图像,也有人的图像,生产的质量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初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于中国玉器文化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玉器可以代表人们的等级地位,通过佩戴的玉器的不同种类,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地位,使玉器具有了礼仪上的代表作用。这对于我们研究我们国家玉器的发展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玉器在我们国家经历了初期的新石器时代之后,已经发展出具有全国性质的用玉风气,虽然每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比较少,但是玉器的发展文化和发展历程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玉器的形状还是用途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玉器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过程来看,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崇拜玉器的思想。可以看出来使用玉器和崇尚玉器不再是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种族的思想,而是整个国家的各个地方都有这种风气。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们国家使用玉器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使用的玉器形状大体都是相似的,差别不大,有可能就是一些细小的花纹存在区别,再有就是使用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二个是玉器所代表的意义,当时的人们特别崇尚玉器,将玉器视为神或者是身份的象征;最后就是使用特点,大都是用来祭奠神灵或者是重大仪式才会佩戴。这三个特点是我们国家玉文化的整体结构。

  玉文化是需要人类来创造的,所以统观玉文化起始、发展到形成,里面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人类,人类才是玉文化形成的核心部分,通过后期形成的玉文化可以看出来必须要存在两部分人,才能确保玉文化的发展,第一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巫觋队伍;还有就是要有成形的仪式。这两部分都要存在才能展现人们对于玉器的推崇,远古时期对于神灵的敬畏程度是很高的,当时的人们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在他们的思想里,世间万物都是由神灵创造的,神灵控制着整个世界,因此为了祭奠神灵经常举行宗教活动,玉器经常使用在宗教活动之中,所以玉器更多承载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再后来,从我们国家发掘的玉器种类中,可以推测出来当时举行宗教活动的规模相当庞大,不仅人数众多,使用的玉器种类以及数量也是令人吃惊的,所以玉器在后来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