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朝晖
牛郎织女系列剪纸之喜结姻缘
七夕节日重要热闹,民俗活动繁杂多样,各种民间艺术和文化形式跃然呈现,其中,七夕剪纸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民众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博大浑厚,侧面展示了民众多元丰富的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
七夕剪纸溯源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那时虽无纸张可用,但人们已经能够用箔片、绢布及较薄的材质进行剪刻的创作。汉代的贴金花(将金箔银箔剪成影像或镂空花纹贴于漆器或铜器表面的装饰艺术)工艺盛行,立春日又流行戴胜(古代一种用金箔、银箔、铜箔、彩帛、毛毡等材料剪镂成的装饰工艺品)习俗,说明汉代剪刻镂空技艺已成熟。七夕节发端于先秦时期对河鼓(牵牛) 、织女星辰的自然崇拜,至汉形成了以祭祀牛女星宿、穿针乞巧等为主要民俗活动的七夕节。由此说明,汉代七夕节形成之际,剪纸就已经出现,但可能主要是以金箔、银箔、绢帛等材质为主。
唐宋时期,由于植物纤维纸的大量生产,价廉易得,纸质剪纸大量出现。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据《东京梦华录注》记载,宋“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岁时广记》 “乞巧棚”引《岁时杂记》曰:“京师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从列两旁焉。 ”由此可知,唐宋时期,剪纸形式和七夕节的内容结合起来,成为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和表现手段。元明清时期,基本承袭了汉唐以来七夕乞巧习俗。
近代以来,七夕活动多样化,盛行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汤、剪铰各种剪纸作品斗巧。在我国农村有些地方,还举办鹊桥庙会,搭起彩楼,用剪纸装饰。在结婚时,则将《牛郎织女》的剪纸布置在洞房。
七夕剪纸的主题与表现形态
七夕剪纸主题丰富多样,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举其大略有以下几种:
乞巧主题剪纸。此类剪纸主要围绕祭祀牛女星神而展现。表现符号为祭祀对象牛郎、织女、仙人;祭祀用品有针线、蜘蛛、巧果、仙桌、仙楼、仙桥等。乞巧所用的这些要素通过少女的巧手剪刻出来,并按不同的意象巧妙组合起来,以表达对牛女星神的敬仰和得巧夙愿。陕西是七夕节俗形成较早的地区,剪纸祈愿传统流传深远,周至七夕节所搭“七彩棚”是用五彩纸剪成仙楼,刻牛郎织女像于其上,也有刻董永与七仙女像者。甘肃庆阳一带过去称呼那些随心所欲剪花刺绣的巧手妇女为“花儿匠” ,为庆贺七夕节,该地流行媳妇回娘家“躲忙”习俗, “躲忙”期间就专做各种刺绣针线和剪纸,七夕前夕回家送给婆家,参加乞巧活动。河南的南阳、晋南等地牛郎织女故事盛行,七夕节编扎仙桥,用彩色纸剪成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并将这些剪纸贴在墙上。
比巧主题剪纸。用于比巧的剪纸题材丰富多样,鲜花、各种绣品纹样、喜鹊、鱼等寓意吉祥美好的素材较为常见。陕西周至流传的一首七夕歌谣:我给七姐献西瓜,七姐教我铰菊花。我给七姐献梨瓜,七姐教我铰梅花……年年来乞巧。谁个手艺高,明年七夕瞧!山东少女们在巧棚里对坐拍手而歌的谣儿里也有类似内容,其谣曰:一领席,两领席,满天星斗七月七……姐姐教俺抠莲花。大的抠在门帘上,不大不小抠在枕头上,小的抠在鞋尖上。俺请姐姐吃西瓜,姐姐教俺抠窗花……在河南,剪纸也是要比的技艺。广东“拜七姐”时,少女们都会在七夕之夜摆上各式各样制作精巧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有剪纸、雏偶(布娃娃) 、花灯、插花、绣花鞋、虎头帽、香荷包等,让亲友和过往行人观赏评论。
牛女传说主题。在北方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多有表现天河配和鹊桥相会的作品。河北省蔚县留存的彩色剪纸作品,塑造了牛女神话故事中的多个人物角色,在天河抢衣中,表现了碧莲池中织女和同伴沐浴的场景。那些供刺绣用的枕头花样剪纸,也表现了天河抢衣成亲和鹊桥相会的情节,剪纸形态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河北内丘为祭祀七夕节精心创作的天棚地棚图也可谓剪纸艺术精品,属于一种平面的剪纸拼贴画,分为“天棚”图和“地棚”图两个部分,创作的主要内容即是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主题,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自然物象,如日月星辰、飞鸟游鱼、山川树石等组合在一起,场面宏大,生动有趣。
七夕剪纸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七夕剪纸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民俗文化记忆和传承功能。首先,七夕剪纸原始宗教祭祀寓意浓厚,是古人农耕蚕桑信仰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反映。七夕人们向河鼓、织女敬献瓜果、剪纸、绣品等,实际上反映了农耕民族一种深层的心理暗示。因此,七夕乞巧的习俗内隐和深藏着初民追求物质生活资料丰收增产和提高生产技能的世俗态度和价值观念,寄托着初民强烈的耕织祈愿,是认识我国古代人民历史现状和生活习俗的重要符号。其次,作为七夕斗巧技艺的剪纸,是古代女性的代表性女红之一。会剪纸是传统社会女子必备的生活技艺之一,那些心灵手巧的剪纸女子是人们推崇的楷模,陕西安塞一带传唱的民谣正说明了这一点:“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白女子,黑小子,快马能针要好的” 。再次,表现牛女传说的剪纸,反映了人们对婚姻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牛女故事及其神话传说是七夕节日的核心和灵魂,技艺精湛、构思巧妙的剪纸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牛郎和织女爱情生活的同情与支持。此外,七夕乞巧时还剪镂凫雁、鸳鸯、鱼龟、莲荷等成双成对的形象,供奉牛女星神。这些都反映出古人乞巧活动还含有对生命繁衍的追求。
七夕剪纸属于镂空艺术,具有装饰美化功能和浓厚的艺术气息。既淳朴真挚又雅俗共赏,实用性与欣赏性兼备,祈福与娱乐成分并存。
七夕剪纸的艺术气息浓厚,尤其是那些用于乞巧和比巧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构图巧妙、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技艺精湛,体现出镂空艺术独特的美感。台湾民间七夕所搭的“七娘妈亭”也是融合编扎、剪黏、版印、彩绘于一炉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具体的制作过程是运用剪刀,将桂竹修剪削薄成竹篾,以之为支撑的骨架,选取棉纸,徒手搓揉卷曲成“纸捻钉”(俗称“纸钉” ) ,裹以米制浆糊,层层绑缚固定。然后,挑选各种粘料及彩纸剪花,逐步为外观装潢缀饰,从平面设计提升为立体形塑,制作出三层式的七娘妈亭。广东佛山少女们七夕乞巧时喜欢用剪纸装饰果盘、香案、烛台,用剪纸覆盖放贡品的碗,精心制作的冬瓜灯、芝麻船、柚子等以及各式人物扎作,也少不了用剪纸来装饰。
七夕节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而七夕剪纸也成为七夕民俗事象的重要载体。虽然今日它的内涵寓意和表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不过时,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和追求创新的民族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