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动态信息
□李强华
2025年全国两会擘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蓝图,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昌吉州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更需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乡村治理为保障,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昌吉篇章。
聚焦科技创新
激活农业增效新动能
全国两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昌吉州要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农职大等院地、校地、龙头企业科技平台作用,重点开展粮棉产能提升、种业攻关、品种改良、数字技术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打造西部种业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培育5个以上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建成4个自治区级品种试验站;持续提升奶牛、肉牛优质冻精和猪禽种苗供应能力,扩大昌吉畜禽种业影响力。
二是开展粮棉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强品质、提产能、增效益”思路,坚持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共促,打造55个粮棉“百千万”产能提升示范点,建立200个以上整建制粮棉产能提升示范村和示范乡(镇),辐射带动粮棉大面积均衡增产5%以上。
三是加快国产先进农机装备替代和推广。落实用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核心区8个,发展智能农机、无人植保机,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精准化。争取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新疆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农机研究院落户昌吉,促进农机装备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
深耕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昌吉州将全面推进粮食和食品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农业强链壮群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做好农产品产地加工、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大力实施30万吨面粉加工、30万吨生物制糖、18万吨饮料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5000吨谷朊粉、10000吨火锅面等粮食及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不断延伸小麦、玉米、棉花等13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持续做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产业增值大文章。引导各类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二是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县域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群、产园、产镇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农业+乡村民宿+观光采摘+休闲露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农庄,打造农村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游客到乡村休闲消费,推进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实施农业品牌培育计划。打造以“昌吉好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若干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矩阵,完善“昌吉好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授权机制,优选10个农产品纳入推荐目录,培育入选自治区“品味新疆”好产品品牌达到100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3个。发挥好昌吉州“农业推介官”定期推介机制作用,持续拓展北京、上海、广州及援疆省市大市场,不断提升昌吉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依托昌吉国家农高区自治区电商直播示范基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有效拓宽昌吉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
夯实乡村治理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全国两会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昌吉州将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以治理效能提升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三区三县”划定,一体化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撤并搬迁类等分类推进村庄布局,建设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一般乡村”梯次发展格局,提升县城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改善人居环境。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工作,推动“城郊乡村、中心村镇、旅游村镇”三类乡镇率先示范,启动实施昌吉市、玛纳斯县乡村振兴整县推进示范项目,着力抓好22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基本实现“六好”“五化”目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
三是完善基层自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六尺巷礼让家风”,持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继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全面提高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释放农村潜力的关键。昌吉州将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稳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郑家庄村、吉木萨尔县二工镇董家湾村两个自治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作用,切实抓好昌吉市二六工镇、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两个整乡(镇)试点。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以托管为主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以上,完成服务面积1000万亩次以上。扶优扶强543家州级以上示范社和334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新农人”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工作室)、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头雁项目。推进“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职业培训、返乡创业激励政策,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全国两会为昌吉州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昌吉州将以“三增协同”为目标,统筹科技创新、产业振兴、治理提升与改革深化,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照进现实。
(作者系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