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聚焦
——昌吉市嘉顺社区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扫描
为增进邻里情谊、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友好和谐,12月27日,昌吉市嘉顺社区组织居民载歌载舞喜迎新年。梁宏涛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左晓雨)
12月23日一大早,昌吉市建国路街道嘉顺社区嘉顺小区居民艾尼沙·吐尔逊便来到了社区活动中心,准备好各类材料后,开始煮奶茶。
“今天社区要举办居民联欢活动,我来煮一锅热气腾腾的奶茶,给大家暖暖胃。”艾尼沙·吐尔逊说着便将盛好的一杯奶茶递给了坐在一旁的邻居陈钦英,“谢谢你,好邻居。”接过奶茶的陈钦英笑着说。
陈钦英今年84岁。“老伴去世那年,我心情很低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一直照顾我、开导我,有热闹的活动总想着我,给了我很多温暖。”陈钦英说,“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不分彼此,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社区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大家都像亲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温馨和睦的氛围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在嘉顺社区,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的故事不胜枚举。
嘉顺社区党委书记苏红娟说,嘉顺社区是多民族社区,共有居民3243户10032人,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1个民族,曾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昌吉州“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州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如何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近年来,嘉顺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们通过开展座谈会、读书会、邻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各族居民心中。”苏红娟说,社区有“睦邻会客厅”“家文化工作坊”等平台阵地,通过和居民唠嗑、拉家常的方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还会定期开展各类帮扶慰问活动,帮助家庭困难的居民解决就业、住房、医疗保障等问题。
此外,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也是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纽带——居民自发成立的舞蹈队、京剧团等文体组织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每逢节日,社区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欢声笑语不断,在仪式感十足的庆祝活动中,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各族居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苏红娟说,“社区将持续推动各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使社区成为民族团结融合的着力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
— 记者手记 —
舞蹈室里歌声悠扬、活动室里奶茶飘香。社区居民围坐一堂,包饺子、织围巾……发生在嘉顺社区里的每一个温暖瞬间,都是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多次在嘉顺社区采访,记者时常听到居民的交口称赞。老年人竖起了大拇指:“我们社区氛围真好,大家互帮互助,有家的感觉。”年轻人频频点赞:“社区活动很丰富,我们都愿意参加。”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最集中的单元,在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嘉顺社区成立于2017年2月,是一个“年轻”的社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如何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居民和谐共处、守望相助?
以党建为引领,办好民生实事,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实现社区活动与服务多样化,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我想,这正是嘉顺社区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幸福密码。
在嘉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一句标语让人记忆深刻——“小嘉大家 家和民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中每个人的心愿。每位居民添笔绘制出了多姿多彩的幸福图景。
“生活在这里真好。”这不仅是嘉顺社区居民的心里话,也是生活在互嵌共融社会环境中的昌吉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