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生将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葫芦上。□张 楼摄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张楼 刘华)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曹春生,在过去20余载岁月中,一心沉浸于葫芦艺术创作,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为葫芦雕刻艺术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与时代韵味。
这几日,曹春生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他的新作创作之中。他精心挑选了一只葫芦,以精湛技艺将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其上,借此独特方式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曹春生出生于1964年,甘肃临夏是他的故乡。1993年,他迁居至昌吉市滨湖镇五十户村。自幼对书法和绘画怀有浓厚兴趣的他,即便在成年后从事农耕劳作期间,依然坚持练习书法与绘画,这为他日后涉足工艺葫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年,曹春生在回老家探亲之际,偶然发现工艺葫芦制作技艺在家乡悄然兴起。回到昌吉后,他灵感乍现,萌生出创作葫芦艺术作品的念头。凭借自身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他开启了自学之路,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中逐渐走向成功。
曹春生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山水等皆有呈现。这些作品不仅造型逼真、线条优美,且寓意深远、饱含哲理,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还在自家庭院种植葫芦,以自产葫芦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我熟练掌握了烙画、针刻、刀刻与绘画等多种葫芦雕刻技艺。我醉心于葫芦雕刻,纯粹源于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作为农民,我夏季忙碌、冬季闲暇,时间相对灵活。葫芦种植完成后,首先要进行打皮处理,打磨后晾干,接着仔细挑选,判断哪些葫芦适合绘画,哪些适合雕刻,最后要找寻灵感,等灵感涌现后才能着手创作。”曹春生说。
为使更多人了解工艺葫芦制作技艺,2014年,曹春生在五十户村创立了葫芦雕刻工作室,潜心钻研工艺葫芦制作技艺,并在农闲时节向村民传授相关技艺。同年,他被评定为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2016年,他荣获“昌吉市首届优秀实用人才农民艺术家”称号。此后,他与昌吉市浪潮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共同成立葫芦雕刻培训工作室,传授葫芦雕刻技艺。2018年,“曹春生葫芦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昌吉小吃街正式成立。曹春生还在乌鲁木齐市开办了个人工作室,并为新疆国际大巴扎商户供应葫芦艺术品。
前不久,昌吉市居民吴凤娟慕名来到曹春生的工作室,被形态各异的葫芦艺术品深深吸引。她说:“我非常喜欢这些刻有山水风景和历史人物图案的葫芦艺术品,特意挑选了几件带回家中作为摆件,看中的就是作品寓意美好。”
葫芦工艺的传承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包括文化传承与保护、艺术价值提升以及社会教育与普及等。曹春生坚定地说:“我希望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更多人普及葫芦雕刻艺术知识与技艺,培育更多热爱工艺葫芦制作的年轻一代。”
曹春生的徒弟王子杰说:“我对葫芦雕刻满怀热忱,以后要继续跟随曹老师深入学习这门技艺。”
“我一心要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葫芦雕刻技艺。为了担起这份责任,我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使这门手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曹春生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