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昌吉博物馆:守护中华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1-15 11:03:19 来源:昌吉日报

  游客在昌吉博物馆参观“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记者 何 龙摄

  □张艳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024年8月,昌吉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截至2024年11月底,接待参观团体946个,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同比增长45%,创历史新高。

  昌吉博物馆在多元化、复合化的发展要求中,深挖历史资源,加强数智赋能,引进优质展览,提升服务水平,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凝聚精神力量。

  精品大展 润心聚力

  “土尔扈特银印、开元通宝、《阅微草堂笔记》……该展厅共展出约700件(组)珍贵文物……”2024年11月30日,在昌吉博物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厅,昌吉博物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观众讲解了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昌吉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渊源。

  该展览曾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展览展出文物约700件(组),辅之以场景、模型、影片等艺术品多媒体手段,向观众展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硕果,让文物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馆)长陈金宝说。

  昌吉博物馆是新疆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证。2024年以来,昌吉博物馆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持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包括“精神的力量——山西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展”“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情系中华 爱满天山——新疆历史名人展”“东方风来满眼春——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等。

  与此同时,昌吉博物馆在引进新展上发力,将精品文物“请”进来,先后与国内各地博物馆进行展陈合作和交流,满足了观众全面深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需求。

  “2024年我们引进了‘致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兵展’‘晋阳:4—8世纪的丝路都会展’2个高质量临时展览,广受好评。”昌吉博物馆展陈宣教交流推广部副主任马佳介绍,此外,昌吉博物馆首次将馆校合作延伸至疆外,与中南民族大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首次送展至疆外,将“新疆四史流动展”“新疆历史名人展”送至中南民族大学,推动互学互鉴。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业务基础。“2024年我们制定了《昌吉博物馆馆藏征集制度》《2024年藏品征集工作方案》,文物保护管理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我们申报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博物馆馆藏文物五年修复计划和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升馆藏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昌吉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王卉秋介绍,为丰富馆藏文物,昌吉博物馆与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签订了《藏品征集委托协议》,委托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来自民间收藏者的拟征集藏品开展评估鉴定,共征集文物254件(套),不断充实展陈内容。

  科技加持 文物“活起来”

  作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使命。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积极运用新兴科技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千姿百态的陶俑、精美的屏风画……2024年6月8日在昌吉博物馆展出的“晋阳:4—8世纪的丝路都会展”,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最让观众感兴趣的是刚刚上岗的机器人讲解员和VR数字体验项目。“你好!欢迎来到昌吉博物馆。”走到近前,机器人讲解员“吉小狮”热情地向观众打招呼。随后,观众跟着它步入展厅,聆听各件文物的讲解。“这是我们2024年引入的机器人讲解员,它采用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其可爱的形象和磁性的声音吸引了不少人。”昌吉博物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东介绍,2024年以来,博物馆增加基本陈列手机扫码听讲解服务,打造数字人讲解员用于宣传音视频创作,在“昌吉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线数字化全景讲解等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式参观博物馆。

  数字技术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观众可以“穿越”历史,探索发现。昌吉博物馆VR体验区内,参观者戴上VR眼镜,在音画之中,“真实”置身于古代场景,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晋阳城的繁华。“博物馆的活化展陈方式,让古老文物与我们越来越贴近。”参观完昌吉博物馆,观众依拉木江·艾买尔感慨道。

  把岩画做成拼图,将“鎏金铜狮”印章做成橡皮……昌吉博物馆文创展示区内,根据馆藏文物研发并推出的一批文创产品,吸引不少参观者购买。

  “这些文创产品主要根据馆藏的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鎏金铜狮、宋代双鱼纹铜镜、莲花纹方砖等文物创意而来。”马佳说。

  《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鼓励各级博物馆、各类文化企业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文创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通过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挖掘,把无形的文化资源打造成有形的文化产品,衍生出一大批有意义有意思的文创产品,既吸引游客打卡,也让文旅消费不断升级。”昌吉州文博院副院长马生岩说,近年来,昌吉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馆藏珍贵文物和新疆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设计研发了40余种各类文创产品,成功申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助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教育研究 打造“大课堂”

  青花龙盘、恐龙腿骨化石、骨猪龙、龙头铜马镫……暑假,昌吉博物馆推出的“寻龙探宝”活动,吸引了不少小游客围观,“只要在博物馆展厅找寻集齐六张带有龙字和龙形元素文物,就能获得一份精美文创礼品,我找到了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龙’文物。”昌吉市第五小学学生李东浩参与活动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昌吉博物馆利用各类文物、展陈资源,开发文创研学包,策划各类主题研学活动,尤其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推出与节日主题相对应的文化讲座及手工制作活动,这些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触手可及中引趣启悟、学习知识。

  2024年11月19日,昌吉州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在昌吉博物馆正式挂牌,积极打造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扩大馆校合作范围,先后与昌吉市5所小学以及昌吉州第四中学、昌吉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团校、中南民族大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通过举办各类社教活动,开办昌吉州历史文化大讲堂,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讲好新疆故事。”马生岩说。

  “昌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有什么呢?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云逛展……”在昌吉博物馆抖音视频号里,小小讲解员张赵楚菡用稚气未脱的声音传递出既专业又有趣的讲解:这枚土尔扈特银印,是1771年清朝政府为褒奖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众回归祖国而赐的印玺。屏幕前的观众跟随着小讲解员云端游览展厅、观赏文物。

  为更好地共享博物馆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昌吉博物馆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让讲解员变身网络达人,带观众网络云参观,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90条,原创短视频42部,作品播放浏览量超过65万次。“在线下,我们还开展了‘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进农村巡展活动,深入‘最后一公里’将‘新疆四史’送至边远牧区、村镇等30个点位,巡展94场次,受教育群众1.53万人。”马佳说,昌吉博物馆通过主题研学、社会教育等活动,让人们在和文物的互动中感悟历史文化的温度,在实施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功能的昌吉博物馆,正从传统的文物收藏展示发展为集展览、科研、交流、社教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综合体,马生岩表示:“我们将在博物馆建设、展览交流、藏品研究、教育传播、人才培养、文创开发等方面综合发力,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系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馆、北庭研究院)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