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千年故城焕新生——北庭故城遗址保护开发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16 11:35:18 来源:昌吉日报

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本报记者 何 龙摄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朱丽君 张鹏 周甜丽 通讯员 杜川江 马凯雄 杨天文)

  3月26日上午,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的决定》的决定,条例将于5月1日起颁布实施。2月18日,北庭故城遗址成功入选了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标志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入新阶段。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陆续发掘和修复了一批重要文物,历经千年的古迹遗址重现大唐丝路曾经的繁盛,不仅成为新疆文旅融合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千年故城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儿是北门瓮城,有了瓮城,城池就不易被攻破。敌人进入瓮城后,就会被困住,周围城墙上都是弓箭手,好比请君入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庭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郭物在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介绍。

  2018年,郭物开始担任北庭故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故城遗址内城的东西南北门和外城,他都进行了实地踏勘。郭物指着城墙说:“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基本弄清楚了这座城池的路在哪儿,墙在哪儿,宫殿在哪儿,相互之间关系是什么。”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偏东12公里处,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是我国唐代至元代新疆天山以北的行政中心城市,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早在东汉时期,戊己校尉耿恭曾率数百人在此屯田驻守。公元702年,唐朝在此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唐朝在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郭物看来,北庭故城遗址见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以及中华大家庭里各民族从未间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以北庭故城为核心的军政设置,是中央王朝有效管辖新疆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守卫疆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珍贵见证。郭物表示:“北庭的军政设置从汉代延续下来,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以后,又延续到高昌回鹘时期,直至蒙元时期。”

  千年故城遗珍穿越历史重焕新生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座千年故城里,一代代文博工作者在此探寻历史,深入钻研,逐步揭开了遗址的真容,陆续取得了悲田寺刻字陶器残片、开元通宝钱币、莲花纹方砖、瓦当、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等考古成果。“通过悲田寺陶片等文物就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郭物说。

  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修复室内,记者看到一件件残缺的文物等待迎接“新生”。经过清洗、拼对、填补裂纹、复原纹饰……在文物修复师手中,千年故城遗珍恢复了原本面貌。据了解,去年至今,文物修复师已修复各类出土文物110件,将陆续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展出。

  “这些文物来自唐、宋、蒙、元等各个历史时期,有唐代时期居民生活所使用的陶罐,还有与唐代长安城遗址出土文物相同图案的莲花纹瓦。这些文物见证着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一以贯之的有效管辖。”北庭学研究院文物修复师刘潇告诉记者,北庭故城出土文物大多属于唐至元代,修复时需严格遵循历史工艺,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材料要可逆”原则精心处理。为了尊重历史原貌,对于其中一些未达成修复要素的文物,可进行直接展示。“这尊佛像的立像出土于北庭故城遗址五、六号佛寺佛塔,我们对其进行了直接展示。曾有人认为在我身后的两尊小佛头也属于它,我们尝试过,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体的,文物修复是非常科学严谨的一项工作,不能随意想象。”刘潇向记者讲述了考古的严谨性。

  千年故城融合现代科技再续昔日繁华

  如今,北庭故城遗址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各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去年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43万元。这里缘何如此吸引游客目光?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焕发新的魅力,让更多游客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呢?

  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北庭故城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自2021年启动的“数字北庭”项目,采用3D建模、虚拟漫游等技术,复原了故城鼎盛时期的街市与佛寺。现在,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穿越回唐代的丝绸之路商队中。“手指轻点,这些文物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感受千年前的场景。”福建游客吴亚萍说。

  “我们采用数字化手段,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保存、研究与教育、传播与展示、修复与复原等工作。通过AI技术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感和参与度。”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张芸菲说。

  2024年《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启动修订,首次将“数字扫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写入条款,并明确文旅融合、研学教育等活化路径。“我们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北庭故城遗址大空间沉浸式VR数字复原工程,构建‘数字科技+全场景文旅生态’体系。”吉木萨尔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潘晓娟表示。

  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游客对遗址全貌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有了全新的体验,也让千年故城遗址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将推出丝绸之路唐代文化等主题旅游精品路线,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吸引更多人走进北庭故城,感受千年故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局长、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马娇说。

  这些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不断支持下,北庭故城遗址的开发保护走上快车道。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集考古、科研、保护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21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5年2月,北庭故城遗址又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

  北庭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发展,正是新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实践。目前,全疆对游客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243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6家。以北庭故城、交河故城为代表的古迹遗址,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活载体”。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