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海联适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张栋年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测试无人驾驶拖拉机。记者 王 薇摄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
[开栏语]
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2023年以来,玛纳斯县以创建全疆首个数字农业示范县为目标,加快完成3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起全疆最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为农业生产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凭感觉走”向“跟着数据走”转变,为我州探索推进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路径。近日,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组织骨干记者,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深入玛纳斯县田间地头,开展以“玛纳斯县创建全疆首个数字农业示范县”为主题的系列报道。今日起,本报开设“凤城沃野‘向云端’”栏目,陆续刊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炎炎夏日,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黑梁村,宽阔平坦的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一棵棵棉苗正在奋力生长。
伴着机器的轰鸣,农机手驾驶带着中耕机的拖拉机开进棉田,按照北斗导航规划路径来回穿梭,用“铁牛锄头”精准地为棉田里除草松土,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合作社播种棉花4.8万亩,只需50名工人管理,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站在地头,玛纳斯县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涛眺望远方,他笑着说,去年,合作社在棉田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远程使用手机就能开关泵站闸门,一键完成田间水资源管控调配。
“不敢想啊!以前棉田灌溉需要我在泵房守着水闸开关,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水量控制也不够精准。现在人们可以在家中使用智能设备进行灌溉,科技的力量太强大了。”马涛的父亲马有宏感慨地说。
眼下,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购置价值近千万元的农用机械二十多台,在马涛的棉花地里,北斗导航、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作业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距离乐土驿镇16公里外,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的棉田也是生机勃勃。棉田旁的一片空地上,直行、转向、后退、加速……一台挂载着翻斗犁的大型拖拉机动作精准迅速,驾驶室里却空无一人。
这是上海联适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张栋年测试无人驾驶拖拉机的场景。他告诉记者,通过装载北斗高精度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只需手机按键操作,就能完成一整套原本在拖拉机驾驶舱进行的操作。
“看,这里还藏着高科技呢!”张栋年指着拖拉机车头上安装着的设备说,这是无人机挂载的多光谱采集设备,可为作物生长监测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玛纳斯县的农田迎来了许多“新伙伴”,他们用满身的“智慧”技能,悉心呵护着农作物茁壮成长。
“这套设备是一体化气象站,传感器对光照、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采集,我们通过手机App可以看到针对特定作物提供气象预警,及时掌握气象参数,适时种植、管理农田,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位于包家店镇的玛纳斯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玛纳斯县农牧业推广中心主任吕晓庆介绍。
走进该基地玛纳斯数字农业控制中心,一张大屏动态展现着1.2万亩示范农田生产全貌。这里的每一块地都有自己的数字编码和专属信息,田块面积、种植作物、病害风险、农机运行轨迹等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这‘一张图’上汇聚卫星遥感监测信息数据、智慧灌溉信息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土壤墒情等物联网信息数据,提供集灌溉信息、种植监测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气象风险预警于一体的综合决策地图,辅助管理者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动态,还可指导农户合理施肥、打药和灌溉,以‘物联网+农业’的模式,实现了‘云’上种地。”吕晓庆说。
物联网“隐”于农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一亩智慧农田可“藏”数十种高科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革命已然在凤城广阔乡村成就了一次技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目前,玛纳斯县已经完成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并打造了40万亩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通过使用卫星遥感、数字农业智慧平台、物联网技术以及“慧丰收”App的使用实现了农田管理的精准操控和精准管理,展现出了数字时代下农业农村的无限可能。
今年,玛纳斯县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先试先行新建数字农田30万亩。力争到2026年底,全县80%以上耕地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全覆盖,推广应用数字化农田100万亩。届时,该县农民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手机App等物联网设备做到科学管理、精准操控,实现“一个智能终端管理万亩良田”的目标。
农家少闲月,处处“丰”景好。凤城田间之变,让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尖兵利器”,让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为乡村振兴装上“数字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