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新农村

二十载坚守玉米高产攻坚路

发布时间:2024-12-26 09:18:00 来源:昌吉日报

李少昆(右一)向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领导介绍试验示范田建设情况(2023年8月7日摄)。□薛 军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

  20年始终坚持做一件事,需要怎样的信念与勇气?回忆起来,曾经的波折似乎都变得云淡风轻,李少昆笑着说:“很庆幸我们坚持下来了。”

  李少昆用“玉米高产”四个字来总结自己的研究生涯。为了实现玉米单产的提升,2004年开始,李少昆带领团队进行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创新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理论,研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连续7次创造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最高产量达1663.25公斤/亩。2023年,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被确定为唯一核心技术。

  “密植是玉米高产的第一关键词。”李少昆介绍说,当时玉米的平均植株密度为4000株/亩,他计划将密度提升至7500株/亩,收7500穗,每穗200克,就能让产量达到1500公斤。大幅增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倒伏。“每个试验点有几十个品种,面积很大,结果90%都倒了,农户和合作单位都失去了信心,对我们也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李少昆回忆说。

  天道酬勤,在李少昆不懈的努力下,玉米密植产生的倒伏危机成功解除。2009年,李少昆带领团队创造了新疆的第一个全国高产纪录:亩产1360.1公斤。目标近在咫尺,但这100多公斤的“距离”,他们又走了4年。“因为出苗不齐造成空杆少穗,产量在1400公斤上下浮动了很久。”2013年,团队再一次突破技术瓶颈,奇台农场亩产量达到1511.74公斤,这也是全国玉米产量首次突破亩产3000斤。

  “目前,我们基本掌握了玉米高产的规律、路径与关键技术。”李少昆说,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随着时间愈加成熟,今年在全国实施面积超过4500万亩。为了让种植户实现精准调控,他们为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量身定制了“奇台模式”和“通辽模式”,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滴水,施多少肥,都有了标准。

  理论与技术到位了,推广成为重中之重,李少昆团队又探索出“科技包州”与“田间课堂”技术推广模式。“研发成果只靠科研人员推广是很难的,‘科技包州’能结合行政的力量,让整个推广系统动起来。目前我们在新疆‘包’了伊犁和昌吉两个州。”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少昆带领研究生奔波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田间地头,针对昌吉州高温及水资源紧缺问题不断调整技术方案,今年,昌吉州玉米单产增加11%以上。同时,李少昆团队通过开办田间课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户增产增收。“今年有近万人次参加了培训,效果非常好。”李少昆高兴地说。

  李少昆的玉米高产之路一直在突破,一直在创新。支撑这一切的,是深深镌刻于心的四个大字:粮食安全。在采访中,李少昆一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我们要为粮食产能再增千亿斤贡献中国农科力量。”

  个人简介

  李少昆,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全国玉米栽培学组组长。获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全国作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8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19部。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