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兴旺在查看蝴蝶兰长势。记者 岳文玲摄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岳文玲 陈小清 刘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四月的昌吉,大地复苏,春意盎然。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博览园的蝴蝶兰馆内,景色更是迷人——阳光透过棚顶,洒在紫、粉、白相间的花朵上,仿佛千万只彩蝶欲振翅高飞。王兴旺蹲在花架前,轻轻地触摸一片花瓣,眼中满是欣喜地说:“这株‘米歇尔’是从哥哥那儿‘挪’来的,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后开得正艳。”
王兴旺口中的哥哥,便是年长他1岁的王兴宇。兄弟二人携手打造的这座蝴蝶兰馆,已成为新疆博览园里最迷人的一处景致。在这背后,又藏着怎样一段故事呢?
故事还得从15年前讲起。
闽台到闽昌 邂逅兰花缘
2010年,福建援疆项目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农高区)落地。在援疆干部牵线下,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资企业漳州钜宝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漳州钜宝)携蝴蝶兰种植技术落户昌吉,计划依托新疆区位优势开拓中亚市场。那时,正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园艺技术专业求学的王兴宇,加入台资企业,经过在漳州的专业培训后,成为漳州钜宝在疆首批掌握蝴蝶兰种植技术的技术员。
蝴蝶兰作为兰花家族中的一员,不仅颜值出众,且寓意美好。偏爱阳光、温暖湿润环境的蝴蝶兰南花北种到新疆难免遭遇水土不服,尤其是冬季,新疆严寒、光照时间短,蝴蝶兰生长缓慢、催花效果差,常常错过销售旺季。
为此,漳州钜宝2015年改变种植策略,在福建育出蝴蝶兰种苗后再送回新疆催花,同时授权王兴宇负责新疆蝴蝶兰生产销售管理。
西北到东南 南北协同发展
王氏兄弟比较看好蝴蝶兰在新疆的发展前景。一年后,王兴宇凑了5万元,全盘接手漳州钜宝在昌吉的业务,并拉上弟弟王兴旺成立昌吉美创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接手蝴蝶兰馆。
“有援疆干部兜底,这事儿能成!”每年,昌吉国家农高区给予50%供暖费补贴和低价租赁花棚等政策支持,为他们减轻负担。有了福建援疆干部和昌吉国家农高区的双重支持,王氏兄弟发展信心大增。
随着对新疆市场的深入了解与经验积累,2017年,王氏兄弟果断放弃其他花卉品类,专注于蝴蝶兰的种植与销售。创业伊始,他们从福建漳浦引入5000株处于花梗形成期的蝴蝶兰试种,通过精准调控环境,实现4至6个月高效催花。蝴蝶兰既娇贵又金贵,从育苗到开花大概需要两年半,一旦开花,花期能持续三四个月,备受市场青睐。此后,凭借科学种植与精细管理,他们实现四季生产、花开不断,培育的优质新品种蝴蝶兰迅速打开新疆市场,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福建援疆干部助力下,王氏兄弟采用南北协同模式经营蝴蝶兰事业。哥哥王兴宇南下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租赁8000平方米基地负责育苗,与“老东家”合作,为新疆提供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弟弟王兴旺留守新疆,利用5000平方米蝴蝶兰馆催花,全力拓展新疆市场。
输血到造血 花香闽昌
深耕兰花领域多年,漳州钜宝已发展成为集科研、育种、示范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引进台湾先进育种技术,研发出3000多个蝴蝶兰杂交新品种,持续为行业提供优质种源。如今,每隔半个月,一批由漳州钜宝培植的蝴蝶兰成苗经王兴宇之手,跨越4000多公里,从福建搭乘火车来到新疆,栽种于新疆农业博览园。
2022年底,王氏兄弟抓住电商发展机遇,以昌吉为中心开拓全疆和西北销售市场。2023年,他们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将蝴蝶兰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到2024年,他们的线上销售额上升到蝴蝶兰总销售额的20%。如今,仅在新疆每年就能售出20万株蝴蝶兰,年产值达350万元。王兴旺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商量好了,今年计划把新疆线上蝴蝶兰销售额占比提高到50%以上,未来还打算出口到俄罗斯,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产值。”
记者采访的当天,福建援疆干部、昌吉国家农高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日发来到蝴蝶兰馆,看着满室盛开的蝴蝶兰甚为感慨:“以前大家都觉得援疆是在‘输血’,现在看来,更像是在‘造血’。他们兄弟俩的故事,就是援疆模式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充分发挥福建农业优势,依托昌吉国家农高区,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农业交流、服务企业发展等举措,建立了闽昌农产品展销馆、电商直播基地、良种试验示范基地等,有力促进闽昌两地市场互通、产业互促,为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经过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牵线搭桥,王氏兄弟经常参加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拓宽视野,获得诸多发展机遇,为公司成长壮大积蓄力量。“没有援疆干部牵线搭桥,蝴蝶兰到不了天山。”王兴宇大发感慨,“没有漳州钜宝和援疆干部,就没有我们兄弟俩的蝴蝶兰事业”。
四千公里的距离无法阻隔闽昌深厚情谊。王氏兄弟以蝴蝶兰为纽带,将福建和昌吉紧紧相连。在昌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跨越山海、携手发展的故事。
记者手记
蝴蝶兰氤氲山海情
昌吉国家农高区新疆农业博览园的蝴蝶兰馆记者因采访或出游去过多次,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深刻地认识蝴蝶兰。
也许从未想过,王兴宇当年在漳州钜宝学习蝴蝶兰种植技术,会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创业者,甚至成为闽台昌三地携手发展的友谊使者。
吃水不忘挖井人。透过电话和微信,王兴宇用质朴的话语,一再告诉记者,漳州钜宝对他的公司在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诸多帮助,并发自内心地感慨“没有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和漳州钜宝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他的话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朴素的真情,道出了援疆工作25年“润物细无声”带来的显著变化,以及援疆模式升级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从王氏兄弟的创业故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战略在边疆大地取得的辉煌成就。福建援疆干部黄日发说得真切:“我们搭桥,他们过河。”这援疆之桥跨越四千公里,连着东南沿海的产业智慧,也通向边疆的发展渴望,续写新的闽台携手润边疆、山海同心谋发展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