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
中国昌吉网(记者 陈秀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当夏日清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三小学朱子文化长廊里都会传来阵阵读书声,师生们在此诵读、学习朱子诗词等经典作品。
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投资300余万元在木垒县第三小学、新户镇中心学校等地建设朱子文化墙、朱子文化长廊等,促进南平市与木垒县两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朱子文化,自800多年前诞生起,便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文化的浩瀚苍穹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哲理、为人处世之道及对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福建是朱子理学的故乡,具有浓厚的理学传统。清朝初期福州鳌峰书院汇聚全省理学精英,呈现“士皆鼓舞振兴,理学复明”之繁荣景象。林则徐14岁考入鳌峰书院,在这里度过了7年求学时光。
鳌峰书院为林则徐搭建了汲取朱子文化养分的平台,而朱子文化则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塑造了他的学识、品格与家国担当。
180多年前,深受朱子文化熏陶的林则徐也曾踏上木垒这片土地。
探寻天山北麓的富饶
1842年10月26日,林则徐到哈密,过瞭墩后折向北,沿天山北麓往西,“连日望见达般上积雪,一白连天”,赋诗感慨:“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看到天山,林则徐生出“知己”之感,觉得西行路上有天山相伴,且与天山同病相怜,白发与积雪都难消去。
作家韩子勇描述:“在新疆大地驱车长行,在你的左边或者右边,总有一架大山相随,这就是天山。逶迤天际的天山雪线,千里万里,如同一条深邃闪光的眼缝,注视你、抚慰你,让你不再寂寞孤单。” 如果你在新疆坐车旅行,天晴时总能看到天山相伴。
昌吉回族自治州南依巍峨天山,北临浩瀚准噶尔盆地,由东向西分布着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昌吉、呼图壁、玛纳斯。
当时,清代一些官员因各种缘由被革职流放新疆“效力赎罪”,乌鲁木齐与伊犁是主要流放地,他们西行或东归走天山北麓时,必经昌吉州。
《壬寅日记》(又名《荷戈纪程》)记录了林则徐的赴戍路线及途中艰辛。
1842年11月,林则徐从哈密的七角井向北翻越天山峡谷后依次经过色必口、大石头、三个泉子、一碗泉,最后到达木垒河,“至木垒河,商贾云集,田亩甚多,民户约五百家;有河一道,泄雪山之水,今冬令涸矣”。
新疆的河多为季节河,源自雪山,流入大漠,入冬后无水便露出河底。
离开木垒后,林则徐来到奇台,这里是天山北麓规模可观的绿洲粮仓,“此地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 进城后,他看到城内商铺林立、市场繁荣、人口众多,“此地阛阓(街市)甚多,闻北口外之科布多等处,蒙古诸部均在此贸易”。
奇台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与重要商埠,被誉为“金奇台”“旱码头”。
奇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代屯田起,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与当地民众就在山坡丘陵地带开垦出万亩旱田,种植小麦、大麦、豌豆、荞麦等作物。如今,奇台县已是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每年种植小麦约100万亩,且小麦连年高产。
2024年8月,记者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采访时看到,加工车间面粉飘香,农产品直播间人气旺,民宿宾客满座。
“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腰站子村村民王金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这些年生活的改善。他说,村民们的工资及分红等各类收入叠加,年收入高的能挣20多万元。
林则徐离开奇台到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后,在日记中描述:“自古城以来,沿途田亩连塍,村落相接,迥非戈壁可比。俗谚谓哈密至乌鲁木齐有穷八站富八站,盖戈壁头以东之八站为穷,木垒河以西之八站为富也。”
林则徐将“戈壁头”作为“穷八站、富八站”的分野,富八站则始自木垒河,终止于乌鲁木齐。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天山北麓一带经济快速发展,田野遍布,村落相连,出现了“富八站”。
当年林则徐从木垒到吉木萨尔,路途崎岖泥泞,而如今走昌吉州木垒伴山公路则是一路顺畅。伴山公路东起木垒县,西至吉木萨尔县,沿天山北坡修建,横跨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三县,全长300多公里。它蜿蜒于天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沿途经过万亩旱田、一万泉、菜籽沟村等多个景区,是欣赏天山深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景观大道。
夏季来新疆,在这条路上能邂逅草原、雪山、麦浪、花海、松风、繁星、村庄等美景。它串联起木垒县月亮地村、英格堡村、水磨沟村等7个“中国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有着典型的农耕文化特色。
林则徐从阜康至乌鲁木齐,再到昌吉县城,接着经呼图壁,从乐土驿进入绥来境内,他在日记中记载:“又二十里塔西河,此地居民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
2022年7月,记者前往玛纳斯县塔西河哈萨克族乡红沙湾村采访,车辆行驶在塔西河边的玛塔公路上,透过车窗可见气势磅礴的红色山体连绵不绝,河谷地带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犹如一块巨型翡翠镶嵌在峡谷内。
在玛纳斯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林子的主人周海全。他是红沙湾村党员,带头拿出林中土地做食用菌试验田。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打造红沙湾村林下经济示范园。
周海全告诉记者:“现在正是灵芝出苗季节,福建援疆的技术干部给了我全面的种植指导。”他带记者来到试种灵芝的塑料小棚前,掀开薄膜,只见棚下两排柱状培养基上,一个个半圆形或近圆形的金灿灿灵芝菌盖已冒出头来。
2023年8月,记者再访红沙湾村周海全的林地,看到工人正忙着挖土、搬运和种植灵芝菌棒。周海全介绍:“去年收入达10万元,今年种了3万多袋平菇、3000多袋雪莲菇、700多袋灵芝,预计能收入25万元。”
2024年,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合作,在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包家店镇、塔西河乡等8个乡镇种植食用菌200多万袋,年产值800多万元。
林则徐日记里记述了当时绥来的繁荣:“又二十里绥来县城,在东关外军台住。此地旧名玛纳斯,今改为县,田土膏腴,向产大米贩各处。人物之繁,不亚于兰州。”
昔日之绥来,即今日之玛纳斯。此地自古就是天山北麓的咽喉要道,有“银绥来”之称。
林则徐过西关时,“十里有玛纳斯河,车马涉过。是河本极宽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为三道,其深处犹及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
玛纳斯河作为天山北麓最大内陆河,穿越山岭,一路奔腾,诸多支流在肯斯瓦特汇合后,由南至北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市、石河子市、新湖农场、克拉玛依市,最终注入玛纳斯湖。
位于玛纳斯河中游的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是201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个独立建设且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能源保障意义重大。
随着有“天山地理画廊”之称的新疆S101公路走红,玛纳斯县借S101公路旅游兴起之机,在肯斯瓦特水利枢纽旁打造肯斯瓦特景区,于2024年6月开放,开放后游客不断,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
离开绥来,林则徐经安济海(今沙湾市)、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奎墩(今奎屯市)、精河、绥定城(今霍城县)到达伊犁惠远城。
林则徐发配伊犁和去南疆勘地途中,两度经过玛纳斯县乐土驿镇。此地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驿站。如今,乐土驿镇专门建了一座驿站博物馆。馆前小广场上立有林则徐雕像,馆内多处塑像重现了林则徐父子戍边的场景。
古代西域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口分散,散布其间的驿站既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机构,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与桥梁。
不辞长作新疆人
在新疆的三年,林则徐兴修水利、垦荒屯田,尽显家国情怀,其精神激励众多后来者投身边疆建设,续写历史新篇。
2024年10月25日,电影《阿克达拉》在昌吉举行新疆首映仪式,后于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吐鲁番等地放映,广受好评。影片以19个省市及中央有关单位援疆工作为背景,展现两代援疆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扎根边疆的感人故事。
“180多年前,林则徐在去新疆伊犁前,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批批援疆干部厚植家国情怀,为建设美丽新疆奉献力量。”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领队吴玉辉说。
2002年7月,吴玉辉率38名福建援疆干部抵达昌吉州。三年间,天山北坡的菇棚、牧区群众的毡房、招商引资的推介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结束三年援疆工作回到福建后,吴玉辉依然念念不忘新疆,多次回到新疆,并创作了长篇小说《援疆干部》,电影《阿克达拉》正是改编自这篇小说。
小说中有一幕——主人公站在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林则徐塑像前,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
当年林则徐离开新疆时遗憾“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如今众多“不辞长作新疆人”的中华儿女共同建设新疆、守护新疆。
2024年5月,国新办召开“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披露,2022—2023年,中央对新疆转移支付达1.05万亿元,19个对口援疆省市累计投入预算内援疆资金390多亿元。
林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当年林则徐送别老友邓廷桢时曾赋诗:“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如今在他身后,人民给出了回应。
记者在昌吉小吃街、昌吉市人民公园、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吐鲁番火焰山地宫、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等多地,都看到了林则徐的塑像或浮雕,各族人民用不同方式怀念他。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福建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周轩表示:“自称‘荷戈西戍老兵’的林则徐,在祖国边陲的创举,彰显家国情怀,为后人擎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辉旗帜,值得永远怀念。”
180多年过去了,林则徐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活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记者手记
历史与山河同在
循着林则徐的足迹,在他停留过的地方,我试图探寻并还原他当年在新疆流放时的生命历程。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看到了一个从高峰跌落低谷的人是如何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演绎出精彩人生的。
新疆见证了林则徐从失意到获得新生的蜕变,流放生活拓展了他的生命与生存空间。三年流放,新疆成了他现实中的家园。这片自古以来由各民族共同开发的土地,他同样以满腔热情投入其中。
三年间,林则徐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在南疆、北疆辽阔大地上留下深深印记,即便身处极端逆境,也尽显其意志强度、思想深度与生命厚度。
林则徐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书信、诗文、日记,记录下这一段特殊时空里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了解清代新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林则徐在天山以北远抵伊犁,在天山以南远达和田。他将所经过的山河湖泊、城镇集市、村庄台站、庙宇景观等,在日记里一一作了记录。
从林则徐记载的过去,到我一路采访、耳闻目睹的今天,新疆既有壮丽山河、多民族和合共生之景,更有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生动实践。
新疆融汇力极强,数千年来,自东西南北不同方向而来的民众,在新疆交汇融合,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拥有了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盼。历史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保卫、建设新疆,共同缔造了新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各民族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兄弟情谊。
林则徐流放新疆时,在推进边疆治理、促进民族交往、助力经济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等多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重要力量,对边疆地区的团结、发展影响深远。
林则徐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问题,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始终启示着我们后来人,不论行业、身份、民族、地域如何,都要坚定国家认同,深知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像林则徐一样,把对国家的热爱贯穿到行动中,以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让中华文化浸润灵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家周涛说过:“生命是短暂的,在生命之树上,一茬又一茬生命的树叶飘零四散了。但是没有关系,每一茬叶子都没有白长,也没有白喧哗。它们绿过,给过世界勃勃生机,然后归于历史。”
而历史与山河同在。
不信,你来新疆走一走,仔细去看看那山河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