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

聚力建设“典范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说 | 慧尔农业:营商“沃土”成“良田” 企业安心放心“拔节”

发布时间:2025-04-09 11:25:39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辉

  “多年来,在昌吉州党委和政府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调转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3月26日,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尔农业)党总支书记、副总裁马文新介绍,公司打造的智慧水肥一体化模式已服务疆内外400余万亩农田。

  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昌吉企业,如今立下远大发展目标——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他们的底气来自先进的技术产品和完善的智慧农业配套服务体系。

  通过科技赋能,慧尔农业先后被认定(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新疆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溶肥工程实验室、新疆首批测土配方施肥定点生产企业,目前建有六大生产基地,肥料年产能达120万吨,年产智能施肥机4000台、智慧电动球阀30万台,慧尔智慧水肥一体化模式已在小麦、棉花、玉米、番茄等农作物种植中得到推广应用。

  “我们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技术难题,像液体肥颗粒悬浮难题,如果不解决,在运行中将会堵塞滴灌带,影响使用效果。”马文新说,要想在肥料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生存下来,必须要在技术研发和服务模式上持续创新。

  新产品研发难在哪?最缺的是人才。有了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才能研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测土配方施肥到液体肥,再到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商,慧尔农业集团借助“天池英才”“庭州英才”等引才工程,持续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升级。

  “我们从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8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引进的第一名海归博士,在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两年时间,针对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开展科研,为我们推出改善土壤环境的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马文新介绍,公司每年通过自治区和昌吉州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引进10余名高端急需人才,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

  要做一款真正品质稳定且效果不错的产品并不容易,它需要核心技术与工艺的支撑。“通过承接、参与国家、自治区、昌吉州‘新型水溶性肥料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相关科研项目’‘有机生物型功能水溶肥产业化生产与应用’‘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我们技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又反哺到我们的产品中,促进了产品快速升级、良性循环。”马文新说,近年来,慧尔农业通过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先后推出生物性液体肥、智能施肥机、电动球阀、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逐步成长为智慧水肥一体化综合服务商。

  走进慧尔农业一楼智慧农业展厅,沙盘模型演示系统展示着慧尔水肥一体化运行模式,轻点鼠标即可在显示屏上查看相关地块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慧尔智慧水肥一体化模式,从耕地、春播、施肥、灌溉、田管到收获,农户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马文新介绍,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每亩节肥、节水、节省人力的效果,亩均增产5.3%—9.6%,亩均增加综合效益418元。

  “我们自主研发的生物有机环保液体水溶肥和智能施肥系统,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和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马文新感慨地说,“多年来,昌吉州各级党委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一企一策’、包片包联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实化、细化帮扶服务举措,在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加大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力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为我们民营企业安心生产经营、放心发展壮大铺平道路。”

  “我们将用足用好支持政策项目,深耕智慧农业赛道,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和全国布局,积极拓展中亚市场,力争到2035年建立100个乡村振兴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培养新型农民300万人,造福农业从业者30万人,服务3000万亩耕地、节约耕地种植成本30亿元。”马文新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