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庭州e评
迪丽娜尔·努尔兰/文
短视频刷到一半,突然跳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情或是算法不断推荐“擦边”猎奇内容,让人忍不住皱眉退出……这些曾被用户诟病的微短剧乱象,终于迎来了一场大规模“整肃”。2月10日,抖音、快手、微信三大平台罕见同日发声,公布违规微短剧治理成果。其中抖音单月拦截下架585部问题内容,力度之大令人侧目——这不仅是平台的一次自我革新,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微短剧的“野蛮生长”时代该结束了。
流量狂欢背后,谁在“纵容”低俗?
微短剧的崛起本是互联网内容创新的产物。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吸引大批创作者涌入,但也让部分人嗅到了“捷径”,用狗血剧情刺激情绪、用软色情博取眼球、用价值观扭曲的故事收割流量。平台算法一度成为推手,用户越“上头”,系统越推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此次抖音公开强调“拦截未上线播放”,快手禁止微短剧“换马甲”传播行为,微信陆续发布微短剧治理公告,直指行业痼疾——若审核机制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劣质内容又怎会泛滥成灾?
治理不是“一刀切”,用户需要怎样的内容?
有人担心,严管之下是否会导致创作“束手束脚”?但细看平台动作,打击重点始终是“违反公序良俗”“不良价值观导向”的内容,而非限制创作自由。真正的问题在于,当行业被流量绑架,大量跟风、低质内容挤压了优质作品的生存空间。用户真正反感的,从来不是微短剧这一形式,而是被算法强行投喂的“电子垃圾”。治理行动若能与优质内容扶持并行,或许能促使行业从“赚快钱”转向“拼质量”。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出击”,平台责任如何落地?
此次三大平台同步出手,看似“默契”,实则是对监管趋势的积极响应。近年来,从直播乱象到虚假营销,互联网内容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但“下架上千部”的成绩单背后,仍有疑问待解,审核标准是否透明?违规账号能否彻底禁绝?用户举报通道是否畅通?治理不能止于“阶段性战报”,更需要常态化机制。毕竟,唯有让违规者真正付出代价,才能破解“打地鼠式”的整治困局。
微短剧的治理,本质是一场关于“内容底线”的博弈。当平台不再“唯流量论”,当创作者回归内容初心,用户或许才能真正迎来一个“清爽”的屏幕——这不仅是平台的责任,更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